古罗马军团战术战法:为什么罗马人用短剑取代了长矛

公元前4世纪的高卢入侵,对于罗马军团的战术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三线阵和剑盾战法的应用,很大程度上是之前的战场需求积累的结果,高卢入侵中罗马军队的失败,彻底点燃了战术改革的导火线。而长盾等装备的换装,则是与萨莫奈人军事交流的结果。

在三线阵中,相对轻装的青年兵将首先投掷重投枪,然后以猛烈的冲击杀伤对手的战线。随后的第二线成年兵会作为最主要的战斗力量,进行决定性的步兵战斗。当第二线仍旧无法分出胜负时,就轮到一直半跪着节省体力的后备兵作战了。这些精锐老兵既可以作为掩护撤退或是最后一搏的最后手段,也可在之前的战斗过程中,用以应付战线两翼的突然情况,或者进行其它的作战任务。这样的部署,无疑代表着罗马军团在预备队战术的发展上有着一个较高的起点。将后备兵作为最后决胜或应急手段已经成为了拉丁语中的名谚。

三线阵中预留空隙的初衷和主要作用是方便一线单位战斗时能够被后续单位轮换,这种轮换体系是罗马战术体系中最明显的特征之一,使得当战斗中一旦有单位被击败,就立即有新鲜单位能够上前应付威胁。但是,大部分情况下采用此类间隔的棋盘阵,会使得各步兵中队被渗透和攻击侧翼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李维曾说起过,后备兵接战时会去除间隙成一条连续的战线作战,而无疑前两线的成年兵和青年兵也会如此。一个步兵中队由两个百人队组成,分别为前列百人队(prior)和后列百人队(posterior),在前进和机动时后列百人队处在前列百人队背后,保留步兵中队间的缝隙,但当他们投入战斗时,后列百人队便会上前填补战线缺口,呈现一条连续的战线。当一条战线需要撤退时,后列百人队会首先退后留出空隙,预先占据后排的位置,然后供前列百人队后退。典型的每条战线的阵形纵深一般是6或8列。

当军团的前两列重步兵在公元前3世纪末期完全换用短剑和重投枪时,它的基本战术对比李维时期的军团则没有根本性的改变。青年兵和成年兵的装备和地位愈来愈接近,而后备兵仍执拗地维持了重装步兵式的武装,考虑到他们预备队的身份,这一安排或许更有利于实战,让他们能够作为预备队以长矛对抗可能的侧翼骑兵攻击。

▲李维时期军团的指挥结构:李维时期的罗马军队缺少中层指挥,第三线的具体组织情况仍相对模糊

在步兵中队内部,如波利比乌斯说,罗马步兵采用了比其它所有重步兵都更为松散的队形。不仅每名士兵都占据了3英尺(约90厘米)的正面,在每一横列和纵列之间都还有3英尺的间隙。简而言之,一名军团士兵平均占据6英尺的正面,与希腊化体系中结阵步兵的松散队形差不多。波利比乌斯说这样的空间足以让士兵用盾牌保护自己,并且自由地挥剑战斗。这样的队形需要罗马军团士兵都是合格的剑士和单兵战斗的能手。事实也确实如此,例如李维提及过,军团士兵曾在灌木丛中被迫打散队形和凯尔特伊比利亚人开始单兵战斗,结果获胜;在打散队形与马其顿方阵士兵的战斗时,依托更重的装备带来的优势,军团也取得了胜利。

但在更多情况下,军团士兵还是以密集队形进行结阵战斗,或许在冲锋前先投掷重投枪。成密集阵型的罗马步兵可以真正意义上地把敌军“逐退”,大而重的罗马盾牌方便用以推挤。面对诸如凯尔特长剑之类挥砍的武器,军团士兵会躲在自己的盾牌下,然后由下自上用自己的短剑戳刺。曾有罗马人认为长矛会是对抗凯尔特人的长剑好用的武器,能够对凯尔特人获得攻击范围上的优势,并拦阻长剑的攻击。因此公元前223年的一场战斗中,后备兵的长矛就被交给前列部队使用,但似乎结果并不理想,因为后来再也没有进行类似的实验。

波利比乌斯时期的罗马军团,面临的一个新挑战是马其顿式方阵。这种极度强调正面交战能力的作战样式,对追求贴身战斗的军团剑盾步兵而言是个从未有过的挑战,也让军团重步兵第一次接触到难以正面击溃的对手。事实上,在有限的实战战例中,马其顿方阵在队形完整、侧后安全的条件下,总能击溃即使是数量占优的罗马军团。波利比乌斯甚至认为马其顿方阵是平原地形上最强大的重步兵类型。

但是正如同萨莫奈人能灵活地击败重装步兵时代的罗马军团一样,罗马人也往往能利用更好的机动性,和步兵中队体系的灵活性,在对抗方阵的战斗里获取非对称的优势。利用破碎地形渗透到方阵内部,或者迅速机动完成侧后包围,是军团对抗马其顿方阵的最主要手段。一旦进入贴身战斗,缺乏防护的方阵士兵不再是军团剑盾手的对手。

“龟甲阵”(Testudo)大致是在公元前200年出现的,这一队形的最原始用途是围攻作战或者巷战,用以在特殊地形内防止来自上方的投射武器打击。这一时期内罗马军团同样学会了如何对付战象。从皮洛士战争和第一次布匿战争开始,重步兵在战线内预留通道,轻步兵则分散射击,成为应付战象的普遍规律。值得一提的是,罗马人最常遇见的战象是非洲丛林象,这些象体型偏小,而迦太基指挥官们在对战象的运用上普遍存在一些问题,战象往往缺乏轻步兵的有效配合,这使得罗马人大多能轻松地解决象群的威胁。

罗马的轻装步兵本来是单纯的游击部队,屏护重步兵的展开,以游击战斗开始一场会战,然后从重步兵列间撤退,在后备兵之前重组,最后作为预备队或是转到侧翼投入战斗。然而到公元前2世纪时,他们改良的训练和装备已经足以胜任和敌军的轻装游击部队进行近战并驱赶他们。在彼得纳会战前,他们在附近的山地就被赋予这样的任务。

罗马轻装步兵的标枪在骚扰凯尔特人尤其有效,他们的装备也足以胜任与凯尔特武士的单兵肉搏。尽管凯尔特步兵一次集中的冲击可以扫除罗马轻装步兵,但后者并不那么容易被结阵的步兵给抓到。罗马轻步兵也执行支援骑兵作战的任务,公元前211在卡普阿城外,为了抵消反叛的坎帕尼亚人在骑兵方面的优势,轻装步兵们骑乘到了骑兵的后座,在遇敌时下马投掷标枪,随后被打得措手不及的坎帕尼亚骑兵被罗马骑兵击溃了。

▲波利比乌斯时期军团的指挥结构:波利比乌斯时期的三线阵更为简洁,军事护民官开始承担越来越重指挥职责。步兵中队的战术发展在这一时期达到巅峰,但中层指挥仍旧欠缺,使得步兵大队出现

罗马骑兵的运用和轻装步兵很类似,在重步兵战线展开时承担骚扰和掩护的作用,随后回到侧翼或者战线后预备队的位置上。有时罗马公民骑兵会单独组成一翼,意大利同盟骑兵组成另一翼,或者所有意大利的骑兵一翼,外籍骑兵比如努米底亚人形成一翼。骑兵会试图击败敌对的骑兵,然后攻击敌军步兵的侧后。罗马骑兵是冲击骑兵,喜欢用长矛或剑直冲到底,古典时代的骑兵没有马镫和健全的鞍具,因此有时会需要下马肉搏。但罗马骑兵在这方面确实比其它骑兵更趋向于下马战斗,偏向静态化的作战习惯也与之相符。波利比乌斯的记录中,坎尼会战中双方的骑兵在罗马军队右翼就进行了下马战斗。

布伦努斯(Brennus)简介

战争是多方面,要看天时地利人和,而且秦大部分是陆战部队,而罗马帝国,亚力山大帝国,有强力的海军,然后是地理位置,要是时空倒转,让秦国和这几个帝国在边上,绝大部分是秦国赢。

首先秦国有当时世界上最厉害的陆军,而楼上说秦国陆军士兵素质不行,可是你知道但是战国6个国家的军队联合起来都打不过秦国。更不要说秦统一中国以后的情况了,秦初的军队纪律严明,奖罚分明,秦一度有超过100W的正规军,光是征服岭南的军队就超过50W。只要秦国在陆地赢,没有港口补给的海军就是等死。

而看看罗马帝国很少有超过10W的,很多时候就是几万部队在打仗。古代战争打就是人口,打的资源,你玩过帝国时代这个游戏也有体会吧。下面是我找的一些资料。

公元前356年,遥远的东方,商鞅开始在秦国推行变法,随即,秦国开始迅速强大起来.其后,秦军通过一次次的战争开始消耗东方各国的实力,同时也涌现出一个个优秀将领:公元前二九三年,秦军大败魏国重装步兵,斩首二十四万.公元前260年,秦军在名将白起指挥下在长平之战中消灭四十五万的赵军精锐,赵国从此一蹶不振.公元前224年,秦老将王煎率举国之兵60万南征楚国,经过长期的对峙之后,突然发威,将数十万楚军彻底击溃.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据统计,在一百多年的战争中,屡战屡胜的秦军歼灭的六国兵力总数达到惊人的近四百万人.

从时间上看,秦军真正开始强大是在商鞅变法之后,比亚历山大的马其顿军团横扫欧亚大陆要稍晚一点点,而且马其顿军团会拥有一定的技术优势.但是,如果秦军全国动员的话,规模能够达到100万左右,远远大于马其顿军团的五万人,而且秦军普遍嗜血好战,这样,秦军在规模上的优势就完全能够决定战争胜负了.

缺点:秦人的残暴好杀最终激起了各国的反抗,而秦始皇超越时代的野心耗尽了这支军队的力量.统一全国之后,这支本来有着钢铁般斗志的军队逐渐迷失了自我,终于被各国蜂起反抗的洪流湮没了

罗马共和前期的兵力,各时期变动较大。王政时代的胞族兵为步兵3000,骑兵300,共3300 人;塞维改革时,若依照其193 个百人团计,兵力当近2 万;卡米路斯军事改革时,正值统一意大利的战争,兵力有所增加,当时罗马公民兵共4 个军团,每军团以4200 人计,当有16800人;此外,每军团配有盟邦军队的5000 步兵、900 骑兵,共23600 人,故其总兵力约4万左右。在布匿战争时期,罗马兵力急剧增加,据波利比乌斯统计,第二次布匿战争前夕,罗马及其盟军总兵力为步兵70 万、骑兵7 万余,这个数字显然过于夸大。根据霍普金斯的研究,在公元前225—前23 年间,罗马军队的正常规模是:兵员总数为男性成年公民的13%。当时罗马人口约600 余万,除老、少、妇女外,成年男性约200 万,故其公民兵约为26 万,加上盟军(在公元前200 年左右,盟国供兵力约为罗马兵力的3/5),其总兵力约在30—40万左右。

屋大维结束内战后,着手军队整编工作,将以前的75 个军团缩编为25(亦说27—28)个军团,士兵总数为14 万人(亦说25—30 万人之间)。戴克里先执政时,把全国军队分为边防部队(驻守边境)和内部机动部队(流动的战略后备队)两种,军团数目也明显增加,多达72 个,各兵种的士兵总数增加到60 万人左右。

中国在战国时期全国人口总数约在3000万以上,秦灭六国后,全国人口总数降到2000-3000万之间;西汉初期,全国人口约在1500-1800万左右;汉武帝时期恢复增长到3600万;西汉末年达到6000万左右。秦朝军队正规军兵力100万左右,其中中央禁卫军5万,南北边防兵80万,另有地方兵百万左右。西汉的军队规模并无确切记载,但是估计也在80-100万之间。汉武帝时期就有20万以上的骑兵部队,仅江淮地区就有10万以上的楼船兵(水军)。

谁知道古罗马军队纪律的详细内容

Brennus(约公元前 390 年)是 Senones 的高卢战争首领,他于公元前 390 年洗劫并占领了罗马。除了对这一事件的描述之外,对他一无所知,当被征服的罗马人抱怨他在投降时他的行为不公正时,他创造了“被征服者有祸了”这句话,使他永垂不朽。

几个世纪后,许多罗马历史学家(李维、波利比乌斯和普鲁塔克)讲述了布伦努斯和他的入侵的故事,他们利用了更早的、不再存在的原始资料。根据这些历史学家的说法,Senones 首先在罗马以北约 75 英里(约 120 公里)处围攻附近的城市Clusium,市民向罗马求助。一个罗马代表团抵达,但侮辱了 Senones 的荣誉,后者随后离开 Clusium 进攻罗马。他们在阿利亚河遇到了罗马军队并击败了他们,迫使罗马公民集体逃离这座城市。

布伦努斯在没有抵抗的情况下占领了罗马,但一小群守军在卡皮托利欧山上设防,布伦努斯被迫围攻以驱逐他们。他最终被Marcus Furius Camillus(公元前365年)击败,后者带着一支从附近城市聚集的部队抵达。布伦努斯被认为在他离开罗马后的战斗中被杀,因为没有

本文来自作者[松间漱玉]投稿,不代表葡萄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zputao.com/pu/5211.html

(1)
松间漱玉的头像松间漱玉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松间漱玉的头像
    松间漱玉 2025年10月22日

    我是葡萄号的签约作者“松间漱玉”

  • 松间漱玉
    松间漱玉 2025年10月22日

    本文概览:公元前4世纪的高卢入侵,对于罗马军团的战术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三线阵和剑盾战法的应用,很大程度上是之前的战场需求积累的结果,高卢入侵中罗马军队的失败,彻底点燃了战术改革的导火线...

  • 松间漱玉
    用户102210 2025年10月22日

    文章不错《古罗马军团战术战法:为什么罗马人用短剑取代了长矛》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葡萄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