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人骨灰可制成"生命晶石"佩戴?

28日一早,杭州首位参与“生命晶石”体验的逝者家属张女士,将母亲的骨灰交给制作人员。只见特殊设备内的超高温将骨灰细化成粉末状,经熔融高压致密,冷却凝结为灰白色的晶石状圆珠。

“我母亲喜欢青山绿水,也喜欢热闹,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积极响应国家节地生态殡葬的号召,对亲人骨灰的保存也提高了一个档次。”张女士说。

据介绍,骨灰变晶石的整个制作过程,大约需要1个小时。已故成年人的骨灰可形成100—400粒晶石,其密度、硬度都高于骨灰,而体积仅为原来骨灰体积的10%—15%。

“逝而为石”,可存放陵园,也可居家安葬;可回归自然,也可随身携带。甚至可以选择制成挂饰、首饰——对于这种创新处理方式,不同人的接受程度还是有很大差别。

“支持派”认为,当然愿意把亲人时常“带在”身边,就好像从未远离一样。“与其每年去看冰冷的墓碑,不如让这份带着体温的美好继续下去。”网友“金色的兔小白”说。“反对派”则认为,还是入土为安的好。“把骨灰天天摆家里或带身上,难道不觉得瘆人吗?”网友“傻傻鱼儿水中游”说。

从“厚葬示孝”到“厚养薄葬”

浙江省殡葬协会秘书长陈景莲说,“入土为安”到可随身佩戴的生命晶石,是节地生态葬理念,从“葬式多样化”推进到“安放方式多样化”,体现出对生命的全新态度。

“我们要传承孝文化,也要让缅怀追思更加人文、科学、环保。”陈景莲说,这或许是节地生态安葬摆脱“叫好不叫座”的关键。

有观点认为,相比于“厚葬示孝”,节地生态葬太简陋,老百姓不欢迎,觉得对祖先不尊敬。“必须通过宣传引导扭转这个偏见,其实节地生态安葬也可以很高大上的。”浙江省殡葬协会常务副会长沙力说。

节地生态安葬是必然的趋势,但需要循序渐进。杭州市殡葬行业协会秘书长蔡戴鹰说,“一些人会选择不保留骨灰的江葬、海葬。当然,现在选择生态葬的人也是每年在增加的。

本文来自作者[一哲大叔]投稿,不代表葡萄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zputao.com/pu/5239.html

(2)
一哲大叔的头像一哲大叔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一哲大叔的头像
    一哲大叔 2025年10月22日

    我是葡萄号的签约作者“一哲大叔”

  • 一哲大叔
    一哲大叔 2025年10月22日

    本文概览:28日一早,杭州首位参与“生命晶石”体验的逝者家属张女士,将母亲的骨灰交给制作人员。只见特殊设备内的超高温将骨灰细化成粉末状,经熔融高压致密,冷却凝结为灰白色的晶石状圆珠。“我...

  • 一哲大叔
    用户102201 2025年10月22日

    文章不错《亲人骨灰可制成"生命晶石"佩戴?》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葡萄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