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伍连德:中国现代医学第一人
伍连德,公共卫生学家,中国检疫、防疫事业的先驱。1910年末,东北肺鼠疫大流行,他受任全权总医官,深入疫区领导防治。1911年,他主持召开了万国鼠疫研究会议。在他竭力提倡和推动下,中国收回了海港检疫的主权。他先后主持兴办检疫所、医院、研究所共20所,还创办了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哈尔滨医科大学前身)。他与颜福庆等发起建立中华医学会,并创刊《中华医学杂志》。
2、刘瑞恒:中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创建者
刘瑞恒(1890~1961):字月如,直隶南宫人。他于1903年考入北洋大学堂,1906年未毕业即送美留学,入哈佛大学读书。他是我国著名医学专家,中国创伤医学的奠基人,中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创建者,首批哈佛大学留学生之一。
3、高士其:中国近代和现代化学,细菌和病毒学的化学科普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
高士其(1905年11月—1988年12月19日,原名高仕錤,福建闽县(今福州市区)鳌峰坊人,改名高士其,弃仕途旁和金钱旁不要,立志不做官,不爱钱,以科学家造福中国。1927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化学学士学位。1930年又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研究院。中国为记念他的贡献,把国际的一颗行星命名为高士其星。科学家,化学家。细菌和病毒学家的中国化学科普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
4、王世真:中国近代和现代核医学事业的创始人和奠基者。
王世真(1916年3月7日一2016年5月27日):福建福州人,生物化学家、核医学家,中国核医学事业的创始人。美国爱荷华大学硕士、博士学位。历任美国爱荷华大学放射性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首都核医学中心主任,放射医学研究所副所长,名誉所长,核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从1940年代开始,王世真对甲状腺素做了大量系统性的研究工作。
5、吴孟超:中国肝胆外科之父, 中国的第一个肝脏模型
吴孟超,男,1922年8月31日生,生于福建省闽清县,马来西亚归侨,1949年毕 业于同济大学,获学士学位;肝胆外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师从中国著名外科学家裘法祖(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名誉院长),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什么叫建本书籍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出自:《黄帝内经》中的《素问》。
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典籍,《黄帝内经》的成编,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为数年来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后世尊为“医家之宗”。
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中的黄老道家痕迹是隋唐时期的道士王冰窜入)。 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
中国医学史
中国医学是西方医学系统之外,另一个独立的医学体系。中国学界对中国医学史的关注,始自二十世纪初,然早期出版之著述,均限西方医学史范畴,且系从外文翻译而来。中国人研究中国医学史之先驱,首推陈邦贤(1889-1976)。
中国医学史是中华文明大河中之一支流,以其旺盛生命力自立于古今学科之林,传承不辍,生生不息。学者之总结,代不乏人,如汉司马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唐甘伯宗《名医传》、宋周守忠《历代名医蒙求》、明李濂《医史》、清王宏翰《古今医史》、清徐灵胎《医学源流论》等。
请问《红楼梦》里有哪些医学知识?谢谢!
建本书籍:福建建阳出版的图书即建本图书。
建本图书与医学传播
摘要:福建建阳出版的图书即建本图书在传统文化传播与交流的过程中,曾有过辉煌的历史,无论是在国内的医学界,还是在中国周边国家的医学领域,所起的作用都十分重大。
医学是自然科学的一种,它是保持和加强人民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科学知识和实践活动的体系。中国医学有数千年的历史,它和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是分不开的,中医的从小到大、从局部到跨区域大面积发展,与各种传播手段、传播载体的发展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五代宋元时期的战乱和辽金元统治所带来的落后风习,曾使社会生产遭到阻滞和破坏,但中国的南方蒙受战祸较少,发展也较多,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方面逐渐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宋元时期的造纸业有了普遍的发展,在四川、浙江、福建等地,出产质量较好的纸张。自从隋唐之间有了雕版印刷的发明,五代时候开始用以刻印儒家经典,北宋时期的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大大改进了印刷技术,因此宋代是雕版印刷技术的成熟、发展的时代。其中浙江临安的雕版最好,福建、四川的也不错,所刻之书既多又佳,有些至今还是很名贵的[1]。史书上所讲的福建雕版,多指闽北,尤其是指建阳,史学上将建阳出版的书叫做建本,而建阳的麻沙、崇化(现书坊)印刷业,源于唐代大批中原文人的南迁,五代时期得到发展。自北宋起建阳麻沙、崇化两地雕版出现了兴旺,南宋则为全盛时期,越元、明、清起落变化,经历700余年,建阳麻沙、崇化的雕版印刷业的发达,号称图书之府,历史上与浙版、蜀版齐名,是三大图书出版中心之一。这既与当时的文化人避乱来到闽北落户有关,与经济文化重心南移有关,与当地的丰富的竹木资源有关,也与建阳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交通便利有关。
闽北手工造纸起源于唐代,宋代开始用当地所产嫩竹造纸。由于资源丰富,原料价格低廉,造纸成为各县主要的手工业之一。建阳、顺昌等县的竹纸质量相当高,产量相当大,竹纸成为书籍印刷的重要的原材料[2]。
据书籍记载,南宋时期,建阳出版的版本书籍,已是行四方者,无所不至。有诗曰:“江西估客建阳来,不载兰花与药材。妆点溪山真不俗,麻沙坊里贩书回”。还有“书市比屋,皆鬻书籍,天下客商,贩者如织”。这些都真实地描写了外地商贾在建阳贩书的情景[3]。鼎盛时期,麻沙和崇化的人口剧增,刻印书籍已成为居民家庭的手工业,大量书籍的出版,对祖国文化的传播、保存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医学书籍也在得到广泛的传播。建本图书,不仅在中国国内流传,而且有的远销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宋代外贸活动中,就有福建泉州海船载建本书籍换取新罗的人参和布匹的记载。
元代建阳人余志安(1275~1348年),曾于大德甲辰年刻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10卷,于天历三年刻有《新刊王氏脉经》及宋慈所著的《宋提刑洗冤集录》,在国内流行。
宋元时期,中国与朝鲜、日本之间的文化交流相当密切,中国的医药学,在唐代对朝鲜有影响。宋元时期,中国的医书不断输入朝鲜,也向日本输出包括宋慈的《洗冤集录》在内的一些医学著作,同时继续传入波斯、阿拉伯一带。建本图书《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由元代建阳余志安刻本流传到朝鲜后,两次被翻印。在元朝,朝鲜、日本两国不仅行销建本图书,还曾派人到麻沙招募刻工,余氏书肆俞良甫等50余人应聘前往日本从事刻书业。明·万历年间建阳余象斗刻印了日本人大河王拳所撰的《大河外科》一书,此刻本流传日本后,也于1848年被日本人影抄[4]。
对刊刻医籍贡献最大的人要数熊宗立。建阳崇化出版的医学书籍,明代比前数代尤多,内科、外科、针灸、妇科、小儿科、本草等门类齐全,其中的熊宗立,既为医者,又参与刻书印刷,对医学书籍的出版、流传,起了重大的作用。从正统丁巳(1437年)至成化甲午(1474年),熊宗立从事医学研究37年,编著、点校的中医著作达20余种,是福建历史上自编自刻医书最多的人。一些作品,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并有不少独特见解。
熊宗立刻书的代表作是《名医类证医书大全》,共24卷,后附《医学源流》1卷,是一部中医临床医方的类编,是在元代孙允贤《类编南北经验医方大成》10卷等书的基础上,进一步博采众长,分门别类,编辑而成,书出版后,广泛流传,对中医临床具有极高的价值。该书传入日本,被视为“医家之宝”,对日本汉医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名方类证医书大全》二十四卷,明·成化三年(1467年)熊氏种德堂刊本(5册本),是明代医方学研究的成果之一,明代医学史有传。此书传入日本后,阿佐井野宗理于日本大永八年(1528年)复刻流行。
《勿听子俗解八十一难经》六卷,是熊宗立刻书的另一代表作。《难经》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时代久远,在古代以传抄方式保留下来,难免出现错字、脱漏、衍生等错误,且古代语言文字古奥艰涩难懂,给后代学习造成困难。只有那些饱读医书者,才能纠正谬误。熊宗立根据《难经》原文逐条注解,文字通俗浅近,且于卷首绘图28幅,直观明了,便于初学者理解和掌握。该书传入日本,也被翻刻。
《伤寒运气全书》十卷,把运气学说和伤寒六经辨证关系加以联系,提出自己的学术观点。《王叔和脉诀图要俗解》六卷,晋代医学家王叔和编撰的关于中医脉象的专书,意义深奥,不易读懂,历代医学家对其加以注释,熊氏则广泛地吸收多家研究成果,删繁就简,选择精粹加以通俗的注解,并使用图解的方式,便于读者领会和掌握。《素问运气图括定局立成》一卷,把中医经典著作《内经·素问》中关于五运六气学说的内容以歌辞形式表现出来,加入自己的研究心得。《类编伤寒活人书括指掌图论》十卷,是在元·吴恕撰的《伤寒活人指掌图》的基础上将元代众多医学家研究《伤寒论》的成果加以注疏、汇编而成。《备急海上方》二卷及《山居便宜方》十六卷,熊氏作。《黄帝内经素问灵枢运气音释补遗》一卷,《素问》、《灵枢》混合分类重编的风气,以明代为最盛。熊宗立将宋元遗留下来的运气之说用于注释《内经》,成上书一卷,也是明代医学研究的成果之一。以上为其主要著作,在陈邦贤著的《中国医学史》中,收集明代的医学文献书目328本中,就收入熊宗立的《素问运气图括定局立成》、《勿听子俗解八十一难经》、《伤寒运气全书》、《类编伤寒活人书括指掌图论》、《王叔和脉诀图要俗解》、《名方类证医书大全》(新编)、《山居便宜方》、《备急海上方》共8本书[5],内容广泛,可见熊氏的医学成就之大。
在他所刻书中,《伤寒运气全书》十卷为注释医学经典著作;《八十一难经经络解》为俗解经典著作。《类证注释钱氏小儿直诀》十卷,是在宋代钱乙撰、阎季忠集《小儿药证直诀》三卷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类证陈氏小儿痘疹方论》二卷,是在宋代陈文中撰《小儿痘疹方论》一卷基础上加成。《历代名医考》,原本是宋代周守忠撰的医学史文献《历代名医蒙求》。《新刊袖珍方大全》,是在明代李恒之作《袖珍方大全》(有4卷,计81门,30方)基础上增补而成。《增广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在宋·陈师文等奉敕编《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十卷、《指南总论》三卷的基础上增加方剂而成。《妇人良方补遗大全》二十四卷,在宋代陈自明撰《妇人大全良方》二十四卷基础上发展而来。《外科精要附遗》三卷,在宋代陈自明撰《外科精要》三卷的基础上补充而成。《补增本草歌括》八卷,是在金代胡仕可所撰的《本草歌括》基础上增补而成。金元时著名医家张洁古作《珍珠囊药性赋》三卷,创引经报使之说,是对本草研究的成果之一,其弟子李杲撰有《珍珠囊指掌补遗药性赋》四卷,《药性赋补遗》则是在此二者的基础上补充而成。以上则为注释、补遗作品。其他刻书还有《素问入式运气论奥》三卷、附《黄帝内经素问遗篇》一卷(宋·刘温舒撰),《洪范九畴数解》、《雪心赋》、《天元赋》、《通书大全》、《金精鳌极》、《难经脉诀》等,涉及临床各科,内容相当丰富,对当时的医学知识的传播和发展影响巨大。
雕版印刷业的发展,使建本图书广泛流传了数百年。建本医学图书的传播,对中医学的展,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对中外文化的交流起着十分重大的推进作用。
主要参考资料
[1]白寿彝.中国通史纲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279.
[2]陈家生.闽北今昔[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22.
[3]黄建国.闽北文化[M].福建:海峡文艺出版社,1999:128.
[4]刘建.大潭书[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329.
[5]陈邦贤.中国医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256.
南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福建,353000) 陈国代
一、有关药物方面的知识
整部《红楼梦》中,涉及的单纯药物就有二十多味:如肉桂、附子、鳖甲、麦冬、玉竹、冰片、房香、紫苏、桔梗、防风、荆齐、积实、麻黄、石膏、钩藤、获荟、千年松根获菩胆、地黄、当归、黄花、牛黄、朱砂、黄洒、山羊血、人参、人形带叶参、上等人参、龟大何首乌、珍珠、古坟珍珠、头胎紫河车。这些药物,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性药物。其中解表药麻黄、紫苏、防风、荆并;清热药石膏、地黄、牛黄;渗湿药秧茶;温里药肉桂、附子;化痰止咳桔梗,安神药朱砂、获答胆(即获神);平肝息风药珍珠、钩藤;开窍药珍珠、演香;补益药黄苗、人参(上等人参、人形带叶参)、头胎紫河车、当归、何首乌、麦冬、玉竹、鳖甲;理气药积实;活血药黄酒、山羊血c临床上运用中药.大都有一定的配伍,既不是偶然罗列,亦不是无重点、无组织的见症付药.而是有目的、有重点、有组织的配伍运用药物。《红楼梦》中.通过旁观者的口来评说方中药物的配伍使用、药物的多寡、性味的强弱、疗效的好坏、剂量的增减、方剂的化裁早在《神农本经名列》中就指出:“药有七情,……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畏着,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和视之。当用相须、相使者,勿用相恶、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不尔,勿合用也》”又云:“药有君臣佐使,以相宣摄。”“药有阴阳配合.子耻兄弟。”《内经》讲得更具体,谓药有酸、辛、苦、咸、甘、淡。辛甘相合,可以发放,酸苦相合,能涌能泄.咸味涌泄,谈味渗泄,各随五脏之病,而制药性之品味。红楼梦作者是深知中药知识的,对历代本草、方剂理论都有研究,因此能对医者制方用药不能因人而异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和批评意见。
二、有关方剂方面的知识
《红楼梦》中涉及的方剂有二十多个:如气血双补的人参养荣九(出自《和剂局方》)、气血双补的八珍九(出6正体类要》)、补阴的左归丸(出自《只岳全书》)、补阳的右归九(出自《只岳全书》)、滋养安神的天五补心丹(出自《摄生秘剖》)、祛暑解表的香善饮(出自《和剂局方》)、用于疗疮发背的拇花点舌丹(《王洪绪方》)、调和肝脾的黑退遥散(出自《医略六书一女科指要》)、六味地黄九(出自《医级》)、活络丹(现通称为小活络丹《圣济总录》)、凉性开窍的至宝丹(出自《和剂局方》)、温性开窍的紫金锭(又名太乙玉枢丹)、十香还魂丹、延年神验万全丹、归肺固金汤、八珍益母九、调经养荣九、催生保命丹、黎洞丸、祛邪守灵丹及开窍通神散(上方秘制)、四神散(则由牛黄、珍珠、冰片、朱砂组成)。传统的药方,一般只提名,不详写药物组成、服用方法和剂量。
而书中涉及的偏方杂药则较详细记述,其一是冷香九,是一个和尚说的一个海上方,他又给了一包药末子作引子,异香异气的。薛宝钗的热毒发作时,会喘嗽,—‘吃就好了,倒灵验些。这个海上方,东西药料一慨都有限,只难得‘可巧,二字,要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十二两,夏天开的白荷花蕊十二两、秋天的白英蓉蕊十二两,冬天的白梅花蕊十二两。将这四样花蕊,于次年春分这日晒干,和在药末子一处,一齐研好。又要雨水这日的雨水十二钱,白露这日的露水十二线,霜降这日的霜十二钱.小雪这日的雪十—:把这四样水调匀,和了药,再加十二线蜂蜜,十二线白糖,九了龙眼大的丸子,盛在旧磁坛内,埋在花根底下。若发了病,拿出来吃一九、用十二分黄荣煎汤送下其二是在秦可卿生病时、张先生开了益气养荣扑脾和肝汤,药用人参二钱,白术二线土炒,云荟三钱,熟地四钱,归身二线酒洗,白芍二钱炒,川芍钱半,黄英三钱,香附米二钱制,醋柴胡八分,淮山药二钱炒,清阿胶二钱蛤粉炒,延胡索钱半酒炒,炙甘草八分,引用建莲子七粒去心,红枣二枚。煎了吃了——剂,头眩的赂好些,别的仍不见怎么样大见效。
此外,书中未有详细讲清药名的有三处。其一为王夫人对宝玉说的:前儿的丸药都吃完了,明儿再取十九来,天天临睡的时候,叫袭人服侍你吃了再睡;其二为宝玉被热油烫伤后用败毒消肿药外敷;其三为宝钗送一九药来治疗捧伤。后两者是治疗性药物,就其举例来看,是相当好的药物,其使用效果很理想,没有遗留下什么后遗症。
三、有关西洋医药
《红楼梦》书中还提到西药,一是宝钗生病时用过西药,一是晴更生病时用西药依弗哪外贴太阳穴处来治疗头痛以及用鼻烟来治疗感冒风寒鼻塞不通。十八世纪以来,欧洲资本主义逐渐发展,传教土进入中国,也把西洋医学和西药带人中国,在朝廷和达富贵人中,就有人使用西洋药物来治疗疾病。《红楼梦》中,虽然只有两处讲到西洋药物,但我们可以看到西医和西药慢慢被百姓所接受。按陈邦贤所著的《中国医学史》记载的西洋医学的输入中,外国人在中国设立的医院就有37所,几乎各省都有,大都是教会所设。
四、有关处方用药知识
红玉向林姑娘要些药来吃。十七岁的林红玉道:“胡说,药也是混吃的。”病症虽同,用药灵活.因人而异。又如宝五看处方时,发现上面有紫苏、桔梗、防风、荆芥等药,后面又有松实、麻黄。宝玉便道:该死,该死,他拿女孩儿们也象我们一样的治疗,如何使得凭他什么内滞,这权实、麻黄如何禁得。
治病求源,用药不可偏废如林黛玉的病症,治疗了好久,总不见效,宝钗见药方上人参肉挂太多了,虽说益气补神.也不宜太热。认为先以乎肝傻胃为要,肿火一平,不能克土,胃气无病,饮食就可以养人了每日早起拿上等燕窝一两.冰糖五钱.用银镜子熬出粥来,若吃惯了,比药还强,最是滋阴补气的。在此提出食补。而袄荟霜,为当地千年松柏根的袄苔的精液和了药,弄出的白霜儿。说第一用人乳和着,每日早起吃一钟,最补人的.第二用牛奶子,万不得,滚白水也好。虽然是个贵纫儿,却是吃多了也最动热。香雪润律丹、木犀清露、玫瑰清露等都具有滋补作用。
在家庭备用药方面:贾府是富足之家,人口多,常备用药物。彩云只得又去找,拿了几包药材来说,我们不认得这个,请太太自看。除这个再没有了。王夫人打开看时,也都忘了,不知都是什么药,并没有一枝人参。之后找到一包人参,固然是上好的,如今就连三十换也不能得这样的了,但年代太陈了。这东西比别的不同,凭是怎样好的,只过一百年后,便自己成了灰了。如今这个虽末成灰,然已成了朽糟烂木,也无药性的了。因此备用药物有其方便的一面,也有浪费的一面。
纵观《红楼梦》这本书,在许多章节中都有医学知识,有的是为故事的发展需要而铺设的,但作者能将医药学知识放在这样小说中来写,而且写得合情合理,可见作者对医学知识也是深有研究的,成竹在胸的,信手拈来,皆成文章,非肩文理医理兼通者不可做到。
《红楼梦》这部古典文学巨著,经纬纵横,包罗万象,不仅塑造了众多栅栅如生的艺术形象,而目对饮食、保健等方面也有极为突出的描写,特别是其独特的养生之道更是鲜为人知。
以茶养生
《红楼梦》一书中有多处描写吃茶养生的情节,每处虽着墨不多,但是各有意趣,耐人寻味。
老君眉 老君眉是《红楼梦》冲贾目最爱吃的养生茶。此茶是湖南洞庭湖中君山所产的一种银针茶,因为它是君山所产,外形象眉,故称。老君眉。。每次贾目吃此茶时,都取用梅花雪水浸泡,而且此茶色泽鲜亮,香气高爽,其味曰醇,既养心又养生,所以成为贾目最喜爱的养生茶。
女儿茶 所谓女儿茶,是川、责两省之中的草药,别名岩果紫、黄茶根、女儿红。《红楼梦》中第63回写宝玉吃了面食,怕停食,林之孝家劝他闷“普洱茶”。宝玉饮后,顿时食欲大增。闷此茶时,可加入少许糖,泡一夜即可服之。此茶还有通经的功效,少女食之,效果更佳。
六安茶 这种茶是贾宝玉最爱喝的养生茶。此茶产于安徽霍山,据明代文震亨《长物志》载:“六安,宜入药品,但不善炒,不能发香而味苫,茶之本性实佳
以酒养生
《红楼梦》中的酒有多种,能使这个封建贵族大家庭中的老节、太太、少节、**们养生的酒出不乏几例,如合欢花浸的烧酒。此酒成了林黛玉的疗养酒。《红楼梦》第38回,因膀蟹性寒,篱玉吃后觉得心口微微地痛,要喝口热热的烧酒。所渭“烧酒。就是白酒。宝玉忙道:‘有烧酒。”便令将那‘合欢花浸的烧酒。烫一壶来。合欢花是合欢树上开的小白花,有安神、解郁等功效。中医认为,合欢性平、味甘,能舒郁理气、安神活络、安五脏、和心志,治郁结胸闷、失眠健忘之症,令人欢乐忘忧,久服轻身明目。所以黛玉用它不仅能范除寒气,而且对黛玉的多愁善感、夜间失眠出有独特的功效。
目苏酒 在大观园里有除夕献“屠苏酒的习俗。除习俗之外,此酒还是宝玉、黛玉、宝钗的养生之酒。每当他们外出游玩时,总以喝点居苏酒来“促生”。其实此酒是药酒,采用赤木桂、防风、蜀椒、桔梗大黄、赤小豆等浸泡而成。昌有祛风寒、请湿热及预防疾病的作用。
黄酒在《红楼梦》第63回宝玉生日那天,袭人特地向平儿要了一坛。绍兴酒”给宝二芍助兴。这绍兴酒也称黄酒,是宝玉特别喜爱的养生酒。因酒性平和、不伤人、有营养,系优质糯米酿造,因而深受大观园里上下人的欢迎。
蔬菜养生
《红楼梦》中写蔬菜很多,除有茄子、豆、扁豆、葫芦、灰条菜以外,还有南京的特产芦高、构记芽(俗称拘记头)其中特别受这个贵族家庭欢迎的要数户高和拘记芽了。
芦蒿 《红楼梦》第61回中有问:“晴要姐要吃芦高,用肉炒,用鸡炒,面筋炒?”芦高其味独特,鲜香可口,而目还有滋肾、养肝、润肺、清凉明目之功效,是晴呈的独特的养生佳品。
饥饿养生
贾府数百人,各有着不同的医疗保健方法和养生之谨。如《红楼梦》第53回,晴要感昌后几近痊愈,后因补孔雀裘,复感,病势渐重,便用了贾府中的风俗秘疗:饥饿疗法,净饿曰,又慎服药调治,便渐渐地好了。象袭人感冒后仅饮米汤,也是遵循此种秘法采调理养生。
散步游玩
贾母是《红楼梦》—书中著名的老寿星,而她的养生之谨却鲜为人知。首先,她很注意散步游玩。她认为散步是“疏散疏散筋骨”。她还喜欢热闹,每逢节日,她和儿孙媳妇们在大观园内走动、玩乐。其次,贾母是个性格豁达的人,她不象王熙凤那样,工于心计,责得无厌,更不象林熏玉那样长期悲戚疑虑,郁闷不已。贾母对饮食调节、寒温调摄也很注意,她爱吃甜烂之物,吃东西是“少而精”。至于衣着保温,自有大小丫头打点。贾目的养生之谨可以用高代名医程钟龄的“保生四要”采概括:“一曰节宦;二曰慎风寒;三曰惜精神、四曰戒噎怒。” :) 古代都崇上自然东西红楼梦就是体现中国传统文化
本文来自作者[灵槐]投稿,不代表葡萄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zputao.com/pu/5183.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葡萄号的签约作者“灵槐”
本文概览:1、伍连德:中国现代医学第一人伍连德,公共卫生学家,中国检疫、防疫事业的先驱。1910年末,东北肺鼠疫大流行,他受任全权总医官,深入疫区领导防治。1911年,他主持召开了万国鼠...
文章不错《近代的医学人物有哪些?》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