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民俗文化进行旅游开发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旅游业是一门兼具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等多种功能的新兴经济产业,在调整产业结构、增加财政收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扩大市场需求、增加劳动就业机会等方面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并成为一些经济发展缓慢、交通不便、偏僻落后地方脱贫致富的金钥匙。旅游活动是一种文化消费活动,因为旅游活动大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从旅游者来说,他们进行旅游主要是为了体验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参观重要的历史古迹,欣赏自然美景,享受大自然的恩惠,购买有特殊含义的纪念品、工艺品和礼物,品尝精美的佳食,进行度假或有益于自身事业和学习的探访等,这些大都是一种文化生活方式的消费,是一种文化旅游。旅游活动中的方方面面的内容都和旅游资源的文化意义直接相关,可以说,旅游资源对于旅游者来说,主要是一种能够满足其心理需求的文化意义上的存在。

在中国旅游业中,那些代表不同文化内涵的名胜古迹大都成为旅游热点。一般也说,每个地区和民族都具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风尚习俗和风土人情,这些都是地区特质的重要表现形态,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在各地区的各个生活层面,最能显示一个民风特点和文化风貌的当属本地区或本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风尚习俗。民俗文化中强烈的地域性和民间性,体现了一个地区生活方式、心理素质的积淀,也是该地区特色最直接、最真实的表现。由于民俗具有民族性、地域性、传承行、集体性等特点,所以民俗旅游可以说是探求传统特色审美价值的最佳形式。

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由于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因而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内一次抽样调查表明,来华美国游客中主要目标是欣赏名胜古迹的占26%,而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风士人情最感兴趣的却达56.7%。目前,无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民俗旅游均已蓬勃发展:北美的“活人博物馆”通过仿照当年格式建造的房屋、棚圈、碉堡、果园组成的“移民村”,再现了几百年前欧洲抵美移民的生活、劳动和风俗习惯;科特迪瓦利用其独特精巧的人造面具表现其传统文化,还举办了全国舞蹈节;突尼斯根据西方游客喜欢猎奇的心理,利用本国土著居民的村落古迹、山洞住宅、民族服饰和车马游玩等民俗文化来发展旅游业,已成为非洲和阿拉伯国家中的旅游大国。在我国,也有许多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成功范例,比如,1991年,深圳就开发了民俗文化村,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云南民俗旅游的开发,也为云南省成为旅游大省立下了汗马功劳;山西晋中民俗旅游让我们在游览的同时了解了晋商发展的轨迹,……这些都体现出了在现代旅游业发展中对民俗文化的重视。在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过程中,除了对其本身文化价值的重视之外笔者认为,还应考虑以下的一些问题:

一、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民俗文化的开发必将干扰民俗文化原有秩序和发展过程,使落后地区受到旅游者外来文化的冲击。当地居民思想行为的混乱和盲目仿效追随将淡化原有文化的特征,进而在长远角度上破坏了旅游资源特征,从而影响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这种现象在我国的许多地区业已出现,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越来越多的人追求时尚的现代生活,大多数民俗文化形态逐渐淡出入们的生活,成了人们逐渐遗忘的角落,民俗发展后继无人,青黄不接,许多已经面临断线的危险。还有一些民俗旅游村落在外界的影响之下,日常生活已面目全非,与外界趋同,掌握传统的民俗技艺的人也逐渐减少。近期,河南大学做了一次暑期社会实践调查,他们组织了一个民俗文化考察团,沿黄河流域先后走访了三门峡、洛阳、郑州、开封和商丘等地,在调查中他们发现,“沿黄”民俗文化的现状十分令人担忧。许多人认为,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必然淘汰那些传统落后的东西,又由于民俗文化的经济效益在许多地区未被发掘,所以在城市里,除了有一些公园会定期组织一些民俗节目表演外,而像道情、皮影戏等民俗艺术,目前仅仅有少数老年艺人会表演,有些甚至已经完全灭绝。不难想象,长此以往,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将在我们的忽视之下消失殆尽。

尽管我们知道,民俗是发展变化的,同时民俗文化中也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不健康、不科学的成分,但我们在旅游开发工作中还是应当尽可能的做到,在认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同时,尽量真实地反映民俗文化,保持其原生态的一面。我们应当认清,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失却自己的民俗文化特色,也就基本失去了民俗文化的生命力,更无法实现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二、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内容选择民俗文化是一个涵盖非常广泛的社会文化构成,它以民间文化和风俗为主体,包括了生产与生活习俗、娱乐竞技习俗、岁时节令习俗、礼仪制度习俗、民间文艺等,其内容非常庞杂聿富,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应当做到对开发对象的了解,并精心选择开发内容。当地民俗文化越有特色,与客源地文化习俗差异越大,越能够产生吸引力,所以,在选择开发项目时,应主重有特色的部分三、开发效益的问题作为一项产业的旅游业,其开发的目的是为了追求一定的经济效益,而作为旅游业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民俗旅游的开发又有它自身的复杂性,一方面他要追求经济效益,要通过吃、住、行、就业、招商引资等带动地区经济,另一方面又不能只顾赚钱,使具有文化性的民俗旅游因商业气息过浓而影响文化内涵的体现,把握好二者之间的平衡,才是我们进行旅游开发的长远之计。

在民俗旅游项目的开发过程中,首先应当选择恰当的经营管理制度,其次应注重开发地区的区位特征。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应慎选区位,注重开发区域的可进入性和环境状况,尽量依托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规模都比较大的城市,使景点构成产品组合,优化投资效果。

三、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组合状况首先,要处理好单一景点与成片的旅游区之间的关系。一个孤立景点的市场吸引力不大,可进入性也不强,应尽量组合成旅游线路进行开发。其次,要开发一个理想的民俗文化旅游胜地,应做到文化、乡情、景观三者的和谐统一,这样才能使游客从景和物中真正了解文化和乡情,使旅游活动更丰富、更真实、更有意义。

最后,旅游购物也是旅游开发过程中应当注意的一部分。旅游购物是旅游消费中最有弹性的因素,尤其在民俗旅游中,由于民俗旅游商品能够较好的满足游客求新求异的心理,又能很好的展现当地的民俗文化,因而其开发是大有可为的。大力发展具有纪念性、工艺性和实用性强、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浓厚的旅游商品、食品、服饰和工艺品应当是民俗旅游开发的一个重点项目。传统产品要巩固,新产品要大胆开发,这些必将为民俗旅游开发的成功提供强大的支持。

总之,民俗旅游可以说是当代旅游业发展中的一颗闪亮的明珠,它将以它那传统、神秘、迷人的风姿为我们展现中华民族的深厚的又化内涵,作为一名旅游工作者,我们应当使它历久弥新,不断放射出迷人的光芒。

玉环老街西青街改造的不足

绵阳市文物旅游业发展

绵阳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历史悠久,山川秀丽,人杰地灵,文物古迹十分丰富,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7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9处,文物保护点3500多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镇)4座(江油市、绵阳市、三台县、三台县郪江古镇),博物馆4座,馆藏文物33733件,其中三级以上珍贵文物5256件。绵阳旅游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 拥有三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窦圌山风景区、七曲山风景区、剑门蜀道风景区,两处森林公园--盐亭高山森林公园、七曲山森林公园,一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王朗自然保护区;有以王朗自然保护区和千佛山、罗浮山、窦圌山、小寨子沟、猿王洞、仙海风景区为代表的生态旅游,有以富乐山和梓潼大庙山为代表的“三国遗迹”名胜,有以中物院科技展览馆、亚洲最大的风洞群、长虹商贸中心和正在建设的“两弹一星”科技博物馆为代表的工科旅游。除已开发的文物旅游资源外,绵阳还拥有如三台郪江、江油青林口古城镇建筑,神秘的白马藏族、羌族民族民俗文化,宗教文化, 嫘祖故里,大禹故里,红军长征路,古金牛道和江油老君山古硝洞遗址群等可供文物旅游业进一步发展和利用的大量后备文物旅游资源。

一、绵阳文物旅游资源的优势

旅游资源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 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人文资源包括考古、历史与文化遗址、民俗文物、民族风情、博物馆、文物古建筑、工艺美术品及主题公园等。

据统计,全市共有景区、景点56处,旅游线路有“高科技旅游线”、“生态旅游线”、“九寨环线过境旅游线”、“三国文化观光旅游线”、“会议商务度假旅游线”,四条精品线路是:一是绵阳科技城科技文化旅游;二是绵阳-太白故里-猿王洞-报恩寺-白马藏族山寨-国家自然保护区王朗-虎牙风景名胜民族风情生态旅游线;三是绵阳-李白故里-武都水库-窦团山-乾元山文化旅游线;四是绵阳-国家海绵生物礁地质公园-白水湖-千佛山-罗佛山温泉-羌王城休闲度假和沐浴健身旅游线;五是绵阳-三台琴泉寺-云台观-郪江汉墓群-郪江古镇文物旅游线。在这些旅游线路中,与文物有直接关系的景区景点有26处,占46.43%。从以上旅游线路看,文物古建筑在我市文物旅游中占具了重要位置。

在我市250处文物保护单位中,古建筑有127处,占总数的50.8%。在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有4 处都是古建筑,这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全部对外开放,在我市的文物旅游事业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极大地拉动了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

1、政策环境和历史发展机遇。

(1)国家已把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加以重点发展。中西部省区是本世纪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新基地,国家旅游局确定把四川作为自然生态旅游的重点地区,同时,国家扩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向中西部倾斜的政策的实施,为我省加快文物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外部条件和难得的机遇。

(2)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使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的地位已得到巩固和加强。“发展旅游,文化是灵魂。生态与文化相结合,是四川旅游的一大特色。要把红色旅游与绿色生态、历史文化、民俗文化、民族风情等相结合,建成一批享誉国内外、具有较大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旅游文化精品。一要抓好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二要丰富旅游景区的文化内涵。三要提高旅游商品的文化品味”。把绵阳旅游业打造成绵阳的支柱产业,形成全省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和商务会展、休闲度假中心”,按照“整合资源,分出梯队,整体运作,一致对外”的思路,积极发展城市工科旅游、红色旅游、历史文化旅游、自然生态旅游、民族风情旅游、休闲度假旅游。要重点打造科技城城市景观、“两弹一星”科技博物馆、李白故里、七曲山、温泉之都、西羌猿王洞等精品旅游景区”。省委、省政府对我省“十一五”期间文化旅游的发展作了总体的部署,市委、市政府对我市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为我市文物旅游事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和政策环境。

2、基础设施的改善,对文物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特别是近几年来通过大力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使我市旅游业的接待能力提高很快,这期间,全市各级政府十分重视旅游业发展,切实加强领导,投入了大量资金。特别是文化单位、旅游单位及有关部门也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作了大量的工作,把文物旅游工作落到实处,通过加强培训,使以服务质量为中心的旅游接待工作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如我市先后建成了绵(阳)盐(亭)路、绵(阳)安(县)北(川)路、三(台)盐(亭)路、三(台)射(洪)路、盐(亭)南(部)路、平(武)松(潘)路、九寨环线平(武)江(油)段和千佛山旅游公路,市到县高等级公路全面通车,市境内等级公路由2527公里增加到4201公里。全市现有开展国际国内旅游业务的旅行社42家,星级宾馆(酒店)60家(其中,四星级4家;三星级3家;二星级22家。),全市共有旅游住宿床位1万余张。相关服务性行业的逐步配套和完善,极大地方便了游客的出行,提高了接待能力,为文物旅游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3、文物部门对文物保护单位的维修保护、环境整治工作,促进了文物旅游事业的发展。

1999年以来,我市利用国家、省级文物保护专项资金和地方配套资金,先后完成了平武报恩寺、梓潼大庙、江油云岩寺和三台郪江崖墓群等文物保护单位的维修保护工程,投入经费达1000多万元。如平武报恩寺搬迁了灯光球场,改造了报恩寺基础配套设施;梓潼七曲山大庙投入数百万元,对七曲山大庙进行了道路、绿化、网管等改造工程,使景区的绿化、美化、亮化工作得到了极大地改善,让游客在宁静、优美的环境中观赏、游览。对文物的保护维修和环境整治,不仅使文物得到了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而且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随着进一步的改革开放,我市文物的保护和利用也将迈上新的台阶,为促进绵阳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4、经济持续较快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将有力地支撑旅游业较快的发展。

2004年,绵阳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708元,年均增长6.6%;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到2902元,年均增长6.8%。人民群众收入水平的逐年大幅度提高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使人们的消费理念和消费结构都发生了积极的变化,新一轮消费需求的悄然发动,使得旅游市场十分火爆,旅游收入呈现出逐年大幅度增长的态势。近年来,我市文物旅游总体发展势头一年好过一年。

5、人们追求健康时尚的生活和休闲时间的增多,为文物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旅游消费实际上是对可自由支配时间的消费,闲暇时间特别是连续性的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是旅游需求得以实现的条件。我国在1995年5月1日开始实行双休制, 2000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旅游局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发展假日旅游若干意见的通知》,明确提出了一年有3个黄金周,以及现在实行的工薪阶层带薪休假制度,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休闲时间。以平均20年工龄(可带薪休假14天)计算,全年365天,就有130天是休息日(包括三个黄金周),占到全年天数的三分之一;特别是黄金周制度的出台,为人们揽胜寻幽、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提供了时间上的保障。随着人们经济收入的提高和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爱旅游,崇尚健康时尚的旅游。双休日和黄金周制度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追求健康时尚生活的需求,满足了人民群众追求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为文物旅游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6、红色旅游受到重视。

2004年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2005年2月下旬,中宣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旅游局组织召开了“全国发展红色旅游工作会议”,就相关工作进行了研究、部署。发展红色旅游的重要目的是在全面保护革命历史文化遗产的前提下,寓思想道德教育于文化娱乐、观光游览之中,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同时推动革命老区的社会经济发展。1935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西路军在徐向前、李先念、许世友等带领下,挥师北上抗日,途经江油、北川、安县,并在此浴血奋战,写下了光辉诗篇。红军在江油、北川、安县期间,相继组建了苏维埃政权和党、团组织,发动群众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运动,遗留下大量革命文物。这些革命文物,是中国***革命事业的珍贵物证,亦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的重要教材,对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爱国教育,振奋民族精神,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开展红色旅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文物旅游业在旅游经济中的作用

旅游经济包含了食宿、交通、购物、邮电通信、资源开发、旅游区文化教育等多个层次与环节,构成了一个高度综合、高度开放,具有经济与社会双重影响,对社会经济所产生的巨大综合效益开始显现。文物作为旅游业的重要载体,在发展文物旅游业的同时也将有力的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1、文物旅游促进了绵阳经济的发展,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恢复和重建了数十个文化遗址和人文景观,文物旅游基础设施得到改善,文物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得到进一步重视,软环境逐步优化,全省初步形成了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民风民俗相得益彰的文化旅游格局。据统计,在2005 年"十一"黄金周里,仅梓潼七曲山大庙和平武报恩寺就收入107万元,显示了文物旅游在旅游产业中的重要地位。文物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不仅为绵阳增加了收入,也给绵阳的交通、通信、宾馆等相关产业带来了发展的机会。

据"世界旅游组织"资料显示,旅游业直接收入1 元,相关行业的收入就能增加413 元; 旅游业每增加1 个就业人员,社会就能增加5 个就业机会。同时,狭义旅游业1 万元增加值,可增加GDP414 万元。从这点看,文物旅游产业对于拉动绵阳GDP 的增长,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文物旅游景区的发掘和开发为绵阳旅游业提供着源源不断的、高品质的旅游资源。在我市推出的4条精品旅游线路中,有2 条线路直接与文物旅游资源有关,它们是:绵阳-太白故里-猿王洞-报恩寺-白马藏族山寨-国家自然保护区王朗-虎牙民族风情生态旅游线和绵阳-李白故里-武都水库-窦团山-乾元山文物旅游线 。根据调查,入境旅游者对中国旅游资源最感兴趣的是三个大部分,其中两部分就是文化旅游资源,即文物古迹和民俗风情,其比例高达44 %和34.4 %。由此可以看出,文化旅游资源在整过旅游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可以说,绵阳文物旅游的各种优势和大力发展文物旅游带动了我市经济的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为绵阳向旅游强市迈进、为旅游业成为真正的支柱产业、为绵阳整体经济发展都注入了强劲的推动力。

2 、文化旅游推动了人文坏境的改善和社会全面进步。

近年来,绵阳在文物旅游项目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大力改善环境,不仅使一批有代表性的文物旅游景区(点) 得到了修缮改造,而且还新辟了一批文物旅游景区,使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在新兴发展的旅游产业中放射出耀眼的光芒。梓潼七曲山大庙投资数百万元整治环境,每年投入100万元对大庙进行富有成效的立体宣传,先后开发出“文昌祭祀”、“洞经音乐表演”等具有民间观赏价值的文化表演活动,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华文昌文化民俗艺术节暨旅游商贸会”、“梓潼县七曲山大庙第1060届庙会暨‘文昌出巡’民俗文化表演”等大型活动。平武报恩寺搬迁了灯光球场,改造了报恩寺基础配套设施,改扩建了报恩寺周围的消防通道和周围的环境卫生,以及正在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安县姊妹桥 、江油老君山古硝洞遗址等。各县文物旅游资源的开发极大地提高了当地知名度,树立了地区形象,促进了招商引资,提高了群众文明素质和商品经济观念,促进了当地社会的全面进步,使文物资源的利用与环境保护形成了有机的整体,为绵阳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文物旅游保护和发展了民族特色文化。

文物旅游活动的开展使一些地区一些已被人们遗忘的传统习俗和文化活动得以开发、恢复和宏扬,传统的手工艺品、音乐、舞蹈、戏剧、体育等得以重视和发掘,长期濒临湮灭的历史建筑得到维护和管理等等。这些文化遗产重获新生,作为当地独有的文化资源,不仅吸引外地游客前来旅游,增加了收入,同时也弘扬了当地的民族传统文化。如梓潼县举办了全国性文昌文化研究会,对由表演《文昌大洞仙经》而形成的文昌洞经音乐进行积极的挖掘、整理,全力打造洞经音乐“根”的形象;北川县修建的禹羌博物馆,既对禹羌族文化进行了研究、宣传和保护,又是北川文物和民族民俗文化旅游的亮点。

4、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绵阳文物旅游事业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至2000 年,四川省共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8 处,而我市就有5处,占四川总数的13.15%。这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全部作为文物旅游风景区对外开放,他们是绵阳汉阙、梓潼的七曲山大庙、平武的报恩寺、江油的窦圌山和三台郪江崖墓群。这五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绵阳旅游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独特的推动作用。“九五”以来,文物部门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在不断加大文物维修力度、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对文物的合理利用进行了认真探索,先后投入5000余万元,建成开放了十多处文物风景旅游区,全市文物风景旅游区门票收入超过1500万元,吸引游客300多万人,成为我市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支柱。如梓潼县依托大庙建设旅游经济开发区,通过发掘文昌文化,加大对外宣传力度等有效途径,使大庙的文物保护和合理利用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既充分发挥了文物的社会效益,又带动了旅游经济的蓬勃发展,形成了文物保护与利用的良性循环。

3、文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

在文物的保护和利用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由文物的特点所决定的。文物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遗物和遗迹,作为漫长历史文物长河中同类物品中的幸存者,可以说是万劫余生。文物不同于一般的旅游资源,他具有脆弱性、不可再生性等特点。文物大多经历了一定的历史岁月,经历了长时间的自然侵蚀和人为损坏,是一种脆弱的极易损坏的物质,要想其长久保存下去,需要我们的精心呵护,经不起人为的折腾和自然的侵蚀。文物都是一定历史时期人类活动的产物,不同程度地蕴涵着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习俗等诸多方面的信息。正因为如此,我们说文物是一种历史信息的载体,具有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对今人和后人来说,它是一份宝贵的文化财富,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供人研究、教育和鉴赏上,比较而言,作为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则是其次的。文物的历史性又决定了文物是独一无二的、不可再生和不可替代的。文物是历史文物遗产,每处古迹、每件文物都有自身产生的特定的历史和社会背景,都包含特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信息。惟其如此,文物的损失是绝对的损失,损坏一件就永远失去一件,就永远少了一份承载历史信息的实物资料,就会造成文化遗产不可逆转的损失,所以,文物更显其珍贵。

因此,在处理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利用的关系上,我们必须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即要以保护为主,合理地开发利用;以长期利益为重,发挥文物的永续作用,绝对不能急功近利,竭泽而渔;以国家和全民族利益为重,而不能只顾地方利益和集团利益;以发挥文物的社会效益为重,而不能单纯追求经济利益。

文物作为旅游的主要载体,它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饱含着过去岁月的信息留存至今,成为历史的见证。其价值和作用是其他任何东西都不可替代的,它既不能再生、也不可能复制。发展文物旅游必须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文物资源,可以使一个地方充满神奇与魅力,可以使旅游事业得到发展。通过旅游发展,使人们加深对当地文物的了解和认识,从而发挥文物的现实社会教育作用,更加增强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提高人们保护文物的积极性。所以,应当采取积极保护的态度,科学地规划,合理利用文物资源,可持续发展文物旅游事业。

根据查询楼盘网显示:玉环老街西青街改造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改造进度缓慢:自2021年玉环启动创建浙江省全域旅游示范市以来,虽然积极实施“微改造、精提升”行动,但是改造工程进度缓慢。

2.缺乏商业氛围:西青街历史悠久,改造后的西青街虽然焕然一新,但是缺乏商业氛围,游客以老年人为主,年轻人较少。

3.旅游资源开发不足:西青街历史文化街区拥有留存至今的永清门旧址、状元楼、三官堂、玉环大馆店等多处历史古迹,但是缺乏有效的旅游资源开发,没有充分将其融入城市管理。

4.设施不完善:西青街的设施不完善,如缺乏公共休息区、停车场等配套设施,给游客带来不便。

5.缺乏特色小吃:西青街缺乏当地特色小吃,没有形成自己的美食品牌,无法吸引更多的游客。

本文来自作者[邻家嘉良]投稿,不代表葡萄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zputao.com/pu/4518.html

(13)
邻家嘉良的头像邻家嘉良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邻家嘉良的头像
    邻家嘉良 2025年10月16日

    我是葡萄号的签约作者“邻家嘉良”

  • 邻家嘉良
    邻家嘉良 2025年10月16日

    本文概览:旅游业是一门兼具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等多种功能的新兴经济产业,在调整产业结构、增加财政收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扩大市场需求、增加劳动就业机会等方面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并成为一些...

  • 邻家嘉良
    用户101602 2025年10月16日

    文章不错《利用民俗文化进行旅游开发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葡萄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