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教师寄语:勤观察,多调查,增知识,拓视野!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能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并将你所知道的生物行归类。
能力目标:学生尝试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培养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学生通过学习能关注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增强保护生物资源的意识,认识到保护环境要从保护我们身边的生物开始。
学习重点: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培养学生的调查能力及分工合作能力。
学习难点:试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存状态。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我国的森林资源每五年清查一次,这就是__________,人口普查也是_____。
二、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生物的特征,课下每个小组都对我们学校的生物做了调查,请各小组把你们的调查方法和结果进行展示,说出你们组是怎样调查的,结果是怎样的。
三、合作探究:
(一)通过学生的发言,明确以下知识:
1.调查时首先要明确 和 ,制定合理的 。调查的范围很大时,就要进行 ,调查过程中要如实 。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 和 ,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
2.调查校园的生物种类的方法步骤是:
(1)选择调查范围(校园)
(2)分组:__________人为一个调查小组。
(3)设计调查路线
(4)调查记录(请特别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里等处容易被忽略的小生物,还有空中偶尔飞过的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5)归类
(6)将归好类的生物的资料进行整理,写在笔记本上。
(二)生物的归类方法
1.请根据本小组在室外开展的“调查校园生物活动”的有关情况填写下列内容:
(1)我们的调查路线是;
(2)我们的调查范围是;
(3)我们组一共调查到了( )种生物,其中植物( )种,动物( )种,其他生物( )种;说说它们与人类的关系。
(4)从调查到的生物中选1~2种,说说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不同?
(5)这次活动中,我体会最深的是:
2.对调查到的生物进行分类,可按照形态结构特点,将生物分为_______、_______和_____三大类;也可按照生活环境将生物分为_______和______等;还可以按照用途,将生物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四、拓展创新:
下图是某同学在“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这一活动过程中,所拍摄的五幅照片。
(1)根据照片所提供的信息判断:该同学是在什么样的地域环境中开展调查的(如海洋、淡水水域、陆地等)?
能为我提供一份初中生物教案吗?
教学设计是七年级生物教师上好课的前提,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七年级生物下册教学案例,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七年级生物下册教学设计尿的形成和排出
教学目标
1.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概述解尿液形成和排出的大致过程。
2.自主学习,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科学推测的能力。
3.形成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
教学重点
1.尿的形成过程。
2.对资料的分析和对尿的形成过程的理解。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人体泌尿系统的模型和挂图,准备肾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和尿的形成过程示意图;制作动态的尿的形成过程的课件。
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搜集有关人体泌尿系统方面的资料。
课时分配1课时
教学过程
导人新课
1.排泄和排遗
凝神专听,产生好奇心,猜测。
阅读思考,知道排尿、排便是为了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通过阅读能区分排泄和排遗,知道其他的排泄途径。
创设课堂气氛。提问:同学们在每天的课间时不时地都要往一个地儿去。这地点是哪里?去干什么?人为什么要排尿、排便?引导学生阅读本章引言。
带着问题、疑惑进入对新知识的学习。
设疑,引入新课:你想知道尿是怎样形成的吗?请让我们走进本节课吧! 学习新知识。
2.泌尿系统的组成
观察泌尿系统的挂图、模型,四人一组,分组讨论相关问题,记录并交流讨论结果。
2.1通过观察,结合收集的资料和已有知识进行思考、推测,得出:泌尿系统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等器官组成,尿的形成与血液循环有密切关系的结论。
2.2提问:
2.2.1泌尿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各有什么功能?
2.2.2尿是在哪儿形成的?这个器官与血管相连吗?有哪些血管?
2.2.3你认为尿液的形成与血液循环有没有关系?
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提出疑问,给予评价,并鼓励其他学生回答。
在总结后质疑;尿液在泌尿系统中是怎样形成的呢?
3.尿的形成
3.1肾单位是肾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对质疑进行思考。观察肾的内部结构课件,对肾的内部结构做大致描述。在教师的引导下,了解肾单位是肾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并了解肾单位的基本组成。
出示动态的从肾剖面到肾单位的放大的课件,结合课件讲述,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认识肾和肾单位;
提问:你能大致描述肾的内部结构吗?采用竞赛方式,鼓励学生参与探究并对学生的描述给予积极评价。
推测,带着问题进行资料分析。
3.2肾小球和肾小囊壁在尿的形成过程中对血液有过滤作用,肾小管对水和营养物质有重新吸收的作用
四人一组,认真阅读资料,对P82表格中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充分利用自己收集的资料并结合观察肾内部结构的课件,推理、讨论、表达、交流。
质疑:血液流经一个肾单位的过程中,血液会不会发生变化,血液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展示肾的内部结构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肾小球、肾小囊壁和肾小管的功能。
引导学生:比较血浆和肾小囊中液体的成分有什么变化,这说明肾小球和肾小囊壁有什么作用?
在肾小囊中出现葡萄糖而在尿液中却没有,这说明肾小管有什么作用?
比较尿液和血浆的成分,你认为排尿主要排出哪些物质?
得出:肾小球和肾小囊壁对血液有过滤作用。
肾小管对营养物质和大部分水有重新吸收的作用。
排尿主要排出的是多余的水、无机盐以及尿素。
阅读课文,加深理解尿的形成过程和肾的各种结构的功能。
4.尿的排出
4.1阅读P83课文中相关段落,了解尿排出的过程,再度思考教师在引言中提出的问题,加深理解排尿的意义。
4.2引导学生阅读课文P82第一、二段,理解尿的形成过程,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对学生的质疑给予积极评价,并鼓励其他学生解答。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P83第二、三段内容,再次出示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尿排出的过程和意义。
练习
当人们患病时,医生往往会检验病人的尿液。你学习了本节课的知识后,想一想这有什么道理?在某人的尿液中发现有较多的蛋白质,想想看这可能是肾的哪一结构发生了病变?如果发现有葡萄糖呢?
结合学生的反馈做出总结:
布置预习作业
访问有经验的农民,了解人粪尿和化肥的优缺点以及各自在农田中的施用情况。
教学反思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优化策略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关系密切,充分协调好课堂教学多重关系,能促生教学资源,打造生物高效课堂。
一、解读教材,拓展学习内容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首先要对教材学习内容展开深度解析,要从教材解析中找到教学设计突破的角度,通过学习旧知展开引导,形成新旧知识的有效对接。教师深入教材内容研究,为教学设计做好充分准备,也为课堂教学生成做好预设。如在学习《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时,为让学生有更多直观感知,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介绍人体泌尿系统构成。学生看得非常投入,教师针对视频内容展开讲解,然后拿出猪肾进行实物展示。学生都充满好奇地进行观察,教师给出具体引导。很显然,教师对教材学习内容进行了深度解剖,为学生准备了相关视频,还专门找来实物进行展示,为学生深入学习创造条件。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许多问题,教师对问题进行收集整理,形成重要的教学成长点。教学生成呈现动态特征,教师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当教学生成出现时,要及时捕捉、及时处置,这样才能发挥教学生成的价值和作用。
二、创设情境,生成灵动课堂氛围
初中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心,教师要注意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在激活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期待教学生成的涌现。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生物学故事、引入谜语、列举生活案例、提出悬疑性问题,还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相关、文字、视频、动画、音频等材料信息,为课堂教学顺利展开渲染气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积极性一旦被点燃,课堂教学就自然进入到佳境之中。合理运用多媒体,可以为学生学习创设适宜环境。在学习《血液和血型》时,教师设计多媒体课件,先提出自主学习思考题:血液是人体的什么组织?它有什么功能?血液是由什么组成的?血细胞包括哪几种?血浆的成分是什么?它有什么功能?血常规化验检查的项目主要有哪些?学生展开自主阅读学习,并自发进行讨论。在展示时,有学生说血液由水、蛋白质、葡萄糖、白细胞、血小板和红细胞等成分组成。于是,教师拿出一个装有鸡血的试管。血液已经开始出现分层现象了,这说明什么问题呢?学生很快给出解答:试管上部为血浆,中间为白细胞和血小板,下面为红细胞。教师给出肯定评价。学生回答问题难免出现偏差,教师要及时抓住这些教学契机展开引导,使教学快速步入正规。
三、锤炼语言,激活课堂教学因子
生物学课堂教学涉及众多学术概念,教师的教学语言需要准确、缜密和富有逻辑性。为提升课堂教学气氛,教师在教学引导、与学生互动时,教学语言要生动、幽默。教师语言与自身性格特质有密切关联,这也是个人魅力的具体展现。锤炼教学语言,这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也是提升教师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教师语言设计是一门艺术,面对同样的教学问题,不同教师会用不同的教学语言进行解读,其教学效果呈现出差异性。这就说明了教师语言的重要性。因此,教师要重视自身教学语言的优化设计,从教学引导展开突破,为课堂教学生成提供肥沃土壤。在学习《人体内的气体交换》时,教师展示图表,让学生猜一猜其中未知的成分:我们每天都要呼吸空气,这些空气包含哪些成分呢?学生回答:空气由氧气、氮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组成。教师追问:我们吸入的氧气占21%,那呼出气体中还有多少氧气呢?吸入的氮气占78%,呼出的氮气还有多少呢?吸入的二氧化碳为0.032%,那呼出时二氧化碳占多少比重呢?吸入时还有0.5%的水蒸气,呼出时水蒸气会增加还是减少呢?学生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展开猜想。从教师语言设计可以看出,为追求语言的个性化特征,教师故意不用同一句式发问,就是要增强语言的丰富性。学生面对教师的个性化发问,也不会产生审美疲劳。促生课堂教学生成资源,已经成为现代课堂教学的重要意识。教师有效整合教学生成资源,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还可以提升课堂教学效度,赢得课堂教学的主动权。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说课稿
一、 教材分析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是生物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本章站在生物圈的高度,对动物作用进行概括,正与前两册教材突出人与生物圈的思路一脉相承。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并为第六单元中认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奠定基础。因此本节课对于加深学生对生物圈是一个统一整体的认识具有中重要意义。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举例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方面的作用。(2)认同动物是生物圈中重要成员的观点。
2能力目标:辩证地认识动物与人类的利害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的学习,使自己逐步树立生态学观点,树立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爱护动物的情感,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三、 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建立:
1举例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的作用既是重点又是难点。2认同动物是生物圈中重要成员的观点,培养学生爱护动物,保护动物情感是重点。3学会用辩证的观点来认识动物与人类的益害关系是难点。
四、 教学方法
1本节课贯穿资料分析和讨论,主要运用启发式谈话发,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热情,并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以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等一系列认知活动,逐渐认识到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运用新旧知识的迁移,突破难点。生态平衡和物质循环的概念比较抽象,在复习七年级上册教材中有关食物链和食物网等知识的基础上,联系资料分析,使学生理解动物在吃与被吃的关系中,生物体内的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从一种生物流向另一种生物,有利于理解物质循环的概念。
五、 学习方法
通过资料分析、讨论去发现知识,逐步培养自助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体会同学见合作的魅力,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同事也提高了分析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六、 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激活思维
通过展示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的,让学生观察每个“福娃”所代表的动物,由此引出新课。
2自主体验,合作探究
(1) 通过展示几组日常所见的动物行为以及植物的形态结构特征,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得出动物可以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与此同时,深入了解动物过多或过少都是不利的。
(2) 让学生阅读资料,引导学生从食物链和事物往的角度思考,来认识某种动物数量的消长对其他动物的影响。分组讨论,每组可以有选择性的回答问题,创设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在这种分为下,学生的思维是发散性的,充满灵性的,很容易认同动物是生物圈中重要成员的观点,从而学会用辩证的观点来认识动物与人类的益害关系。通过以上活动的开展,结合旧知识的铺垫,学生对难点即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的作用的突出也就顺理成章。
(3) 复习七年级上册生态系统的内容,通过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形成循环的展示物质循环。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进入深层次的理解。
3引领知识,知情统一
动物在自然界中除了我们以上讲的作用外,你还知道那些?小组以比赛方式进行,培养学生团队精神。从而延伸出我们爱护动物、保护动物。
4总结提升,画龙点睛
本节课通过对动物界中动物作用的分析,不难看出,生物圈是一个同意的补课分割的相互影响和制约的整体。对于生物圈的保护,人人有责。
5练习
6布置作业:结合实际,办一份保护动物的手抄报
板书设计
第三章 第一节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一、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二、维持生态平衡
三、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本文来自作者[野芳宁]投稿,不代表葡萄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zputao.com/pu/4245.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葡萄号的签约作者“野芳宁”
本文概览: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教师寄语:勤观察,多调查,增知识,拓视野!学习目标:知识目标:学生能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并将你所知道的生物行归类。能力目标:学生尝试描述...
文章不错《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教案: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