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好玩的传声筒教案_2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大班科学好玩的传声筒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班科学好玩的传声筒教案1

  活动目标:

 1.探究声音在管状物体里传播的现象。

 2.感受声音传播这一科学现象的神奇,体验合作探究的快乐。

 3.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活动准备:

 1.多段塑料管子、多个塑料弯头、可以塞进塑料管子的布头若干。

 2.《声音传播》教学挂图、教师教学资源。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用一根塑料管子做“传声筒”,两人一组玩传递“悄悄话”的游戏:请出声筒口的幼儿轻轻说话,看听筒口的幼儿是否能听清楚。

 2.引导幼儿两人合作拼出不同长短、不同形状的传声筒,两人一组玩传递“悄悄话”的游戏,一人在一端轻轻说话,一人在出口处倾听,试一试两个传声筒都能听见声音吗?传出的声音是否一样大?

 3.引导幼儿几人合作拼出有多个听筒的传声筒,组织幼儿玩多人“打电话”游戏。

 (1)制作有一个说话口,两个同样长短听筒的传声筒,三人一组做游戏。听筒口的两个孩子一段时间后互换位置,听听两个听筒口的声音是否一样大、一样清晰。

 (2)制作有一个说话口,三个同样长短听筒的传声筒,四人一组做游戏。听筒口的三个孩子一段时间后互换位置,听听三个听筒口的声音是否一样大、一样清晰。

 4.引导幼儿在塑料管里塞上布条,比较塞上布条和不塞布条的塑料管在传声上有什么不同。

 5.通过观看教学挂图或课件,了解生活中通过管道扩音的例子,如用扩音喇叭说话、用听诊器听心脏的跳动等。

  活动延伸:

 可在幼儿园走廊里安装较长的传声筒。

  活动反思:

 在以往的活动中,我主要是以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来进入活动并开展活动的,感觉与孩子们还是有一定的距离。在今天的活动中,我尝试着以孩子们的玩伴这一角色进入活动,和孩子们一起玩,一起发现,让孩子们感到我是他们的大朋友,从而进一步激发孩子的探索兴趣,使孩子们能大胆地来提问。

大班科学好玩的传声筒教案2

 活动目标

 1.知道电话是受传声筒启发发明的,感受传声的有趣。

 2.对科学活动有兴趣,愿意继续探索传声筒的奥秘。

 3.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活动准备

 纸杯传声筒、材质不同的管子(硬管、软的海绵管)、多媒体资源、探究结果展示板、塑料管、棉花。

 活动过程

 一、以参观“声音体验馆”为主线,由玩纸杯电话导入活动,了解声音的传递。

 1.教师提问:这是什么?玩纸杯电话时怎样让声音听得更清楚呢?

 2.两人一组玩“传悄悄话”的游戏,然后分享交流刚才听到的内容。

 3.教师简单小结:很小的声音都能听见,这说明纸杯电话是可以传递声音的。通过播放幻灯片让孩子们了解纸杯电话传递声音的秘密。

 二、通过玩不同材质的管子,引导孩子们探究声音的传递与材质之间的关系。

 1.教师引导孩子们观察这些管子的不同(颜色、软硬……)它能不能像纸杯电话那样传递声音?哪样的管子传递声音更清楚呢?让孩子们先讨论猜测。

 2.师:将你认为的结果用粘星星的方式呈现在前面的展示板上。

 3.两人一组用不同材质的管子去验证刚才猜想的结果。

 4.分享交流探究结果,然后通过播放幻灯片了解软的海绵管能吸音的秘密。

 三、孩子们分成三组,利用已有材料自由组装传声筒,了解改变管子的组合形状或管子里塞上东西,声音会发生什么变化。

 1.教师提问:看看这些管子能不能传递声音?把管子变得很长之后声音会有什么变化?如果把管子里塞上棉花还能听到声音吗?如果把管子变成弯弯曲曲的还能听到声音吗?先引导孩子猜测结果。

 2.四人一组尝试改变管子的组合形状或管子里塞上东西,探究声音会发生什么变化。

 3.分享交流探究结果

  教师小结: 管子变长之后声音变小了。

 管子变弯曲了还能听到声音,说明声音会拐弯。

 塞上棉花后声音变小了。

 延伸活动:

 知道电话是根据传声筒发明的,进一步探究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是根据传声筒的'原理制成的。

 教学反思:

 在以往的活动中,我主要是以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来进入活动并开展活动的,感觉与孩子们还是有一定的距离。在今天的活动中,我尝试着以孩子们的玩伴这一角色进入活动,和孩子们一起玩,一起发现,让孩子们感到我是他们的大朋友,从而进一步激发孩子的探索兴趣,使孩子们能大胆地来提问。

大班科学好玩的传声筒教案3

  活动目标:

 1、感受传声的秘密。

 2、对科学活动有兴趣,愿意探索。

 3、知道一些保持身体各部位整洁卫生的方法。

 4、了解保持个人卫生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活动过程:

 一、幼儿自由根据兴趣玩空心纸棒

 1、引导幼儿观察纸棒。

 教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做了一个玩具,你们拿起来看一看是什么样子的?(幼儿发现纸棒是长长的圆圆的,中间是空心的)。

 2、幼儿玩纸棒

 教师:你们每人拿一根纸棒当玩具,让老师看看,你们是怎么玩的?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好玩的传声筒》

 二、引导幼儿把纸棒当“传声筒”,自由结伴玩游戏

 1、教师有兴趣地对幼儿说:刚才老师看见有一位小朋友把小嘴巴对准纸棒在说话呢,你们各人找一个好朋友,一个对着纸棒说话,另一个用小耳朵听,听听你的好朋友说了些什么?

 2、幼儿两人一组地玩了起来。

 3、提问:小朋友听到你的好朋友说的话了吗?

 4、教师小结:这个长长的、圆圆的空心纸棒,能把我们说的话传出去,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传声筒。

 三、发现问题,和小问号交朋友

 1、提出疑问:

 教师:刚才小朋友都听到从传声筒传出的话语和清楚、响亮,但也有小朋友说听不清楚声音,(出示几根听不清楚的传声筒)这是怎么回事呢?

 2、出示小问号(?)引导幼儿观察这几根传声筒有什么不同?既然是一样的,那为什么传出来的声音不清楚呢?这个传声筒我要送一个标记给它(出示小问号卡片)知道这是什么符号吗?这根传声筒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

 3、幼儿再次玩传声筒(传声筒换成实心的)

 幼儿发现听到的声音不清晰了,这是为什么呢?幼儿自然产生疑问,这时引导幼儿也给这些传声筒贴上问号。

 四、观察比较,解决问题

 1、引导幼儿对比观察小问号的传声筒和没有小问号的传声筒有什么不同?让他们发现有小问号的传声筒里有纸团堵着。

 2、教师小结:原来有小问号的传声筒为什么传的声音听不清呢?原来里面塞满了纸团,纸团堵住了传过来的声音,所以,从这样的传声筒里传过来的声音就不清楚了。

 五、延伸

 幼儿自己动手制作小小的传声筒,进行连接传声筒,使之变成一个长长的传声筒。

  活动反思:

 在幼儿的科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强他们的独立性、探索性,使幼儿把学习任务放到完整的环节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学知识,走进科学,也让科学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长之路。

大班科学活动:声音的秘密教案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做风车》及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做风车》及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活动目标:

 1、通过讨论、看图示的方式,学习制作风车的方法。

 2、遇到困难能主动寻求解决方法,感受制作活动的快乐。

 3、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1、制作风车的步骤图5幅。

 2、各色正方形纸(数量多于幼儿人数)、吸管、透明胶、剪刀、大头针等。

  活动过程:

 一、出示风车,引发幼儿制作的兴趣。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很好玩的玩具,你们看看是什么呢?(出示风车)

 2、师:你们想玩吗?你们自己也来做一个好吗?

 (评析:孩子的世界是多姿多彩的,表达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给他们自由的空间,让他们在相互交流中,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互相启发。)

 二、引导幼儿一起讨论制作风车所需材料及制作方法。

 1、师:做风车我们需要哪些材料呢?需要哪些工具呢?怎样用这些材料呢?(引导幼儿自己思考并提出意见。)

 2、师:怎样制作风车呢?老师今天带来了做风车的步骤图,你们要按顺序一步一步地看,就能学会做风车的。

 3、引导幼儿观察步骤图:

 师:一共有几步?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里面要用到哪些材料和工具?

 重点让幼儿掌握两个注意点:

 剪刀剪折痕时不要全剪开。

 第4步中的四个角要按图中箭头的方向分别折向纸的中心点,

 并加以固定,防止散开。

 (评析:步骤图的出示,可以帮助幼儿明确探索的方向,调动了幼儿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丰富了幼儿的知识经验,在这一环节中幼儿的兴趣与活动的预设自然的相融合了起来,从而引发了幼儿新的探索行为。)

 三、幼儿自由探索制作风车。

 1、师:老师准备了你们想要的材料,请你们看着步骤图做一个风车吧。如果你们在做的过程中碰到了困难,你会怎么做呢?

 2、幼儿自由操作,制作风车。

 3、教师鼓励幼儿遇到困难看图示或向同伴、老师寻求帮助,并注意观察幼儿不同的制作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评析:在操作活动中,有二门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充分享有自主性,而教师作为孩子的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给予了孩子更多的探索时间和相应的材料,引导幼儿自己去探索,进而使幼儿的潜能充分开发和释放。)

 四、师幼一起玩风车。

 1、引导幼儿通过相互对比发现风车制作的问题:为什么我的风车不转?为什么我的风车比他的.转得慢?

 2、师:你在玩风车时发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引导幼儿就制作风车的材料、方法提出自己的想法。)

 (评析:问题是幼儿学习的开端,也是教师了解孩子的窗口,幼儿在活动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习发展的过程,是他们积极思维、发展个性、培养良好学习态度和方法的过程。)

  活动反思:

 这一次,我也被感染了,拿着小风车和孩子们一起玩。孩子们脸上的笑容和对知识无穷的探究深深地我。那一打动了个个新的为什么从他们小小的脑袋中奇异地冒出来,让人惊叹他们的思维原来如此的奇特。

 美国华盛顿图书馆墙上挂有这么一条标语;“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颇有哲理的标语说明了光听不行,过后就会忘记。光看还不行,虽比听效果好,能记住了,但能理解吗?若亲自做了,其中道理就明白了,运用起来就得心应手了。由此看来,探究在学习中的重要性。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能动的学习过程,它注重让幼儿亲身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从而达到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增强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

大班科学活动雨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我整理的大班科学活动:声音的秘密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大班科学活动:声音的秘密教案1

  活动目标

 1、了解声音的产生,能自由选择材料进行对声音的探索。

 2、通过讨论声音的作用,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具有一定的做实验记录的能力。

 2、实物准备:录像机、大音响、PPT课件、大鼓、砂纸(人手一份),豆子、棉花、玻璃杯和筷子(每组三个)、水(四量杯)、毛巾(若干)、水彩笔(四支)。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播放PPT,用闯关的方法让幼儿猜测三种声音:打雷声、心跳声、木门的声音,从而引出“声音”这一主题。

 2、讨论: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声音,那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呢?(猜想)

 二、通过实验让幼儿了解声音的产生——物体震动产生声音。

 1、敲打撒满豆子的鼓面,请幼儿观察,讨论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小结:物体相碰撞产生震动,就发出声音了。

 2、请幼儿尝试用砂纸发出声音,感受其震动,讨论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小结:物体相互摩擦产生震动,就发出声音了。

 3、讨论:这两次实验发现声音产生的共同点。

 总结:物体震动会发出声音。

 4、延伸:如果不想让物体发出声音,那么就是物体停止震动。

 三、请幼儿自由的选择材料,从而探索声音的不同。

 1、出示三个水杯,猜想:如何做到分别敲击三个水杯,如何让它们发出的声音不同?

 2、幼儿动手实验验证,找出实验中发现的规律,把实验结果记录在记录表内。

 3、每组幼儿派一名代表说出小组实验的结果。(播放轻柔舒缓的音乐)。

 4、延伸:说出听音乐时和听噪音时的感受,让幼儿了解噪音对身体有害,引导幼儿平时要轻声说话、玩玩具等,不要制造噪音。

 四、讨论声音的作用,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1、讨论:生活中声音还有哪些重要的作用?

 2、观看PPT,初步了解声音的以下作用:

 (1)辨析熟悉的人。

 (2)挑西瓜。

 (3)用听诊器看病。

 3、请幼儿回家搜集相关资料,和大家一起分享。

大班科学活动:声音的秘密教案2

  活动目标

 1、能够自由地选择材料进行对声音的探索,知道声音是因为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并能感知物体振动的幅度和频率。

 2、分辨乐音和噪音,养成轻声说话的好习惯。

 3、通过各种尝试活动和操作活动,激发幼儿对周围世界的探索兴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通过对声音的探索,知道声音是因为 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活动难点:通过游戏感知物体振动的幅度和频率。

  活动准备

 1、小鼓、沙球等乐器和矿泉水瓶、自制吉他等可以发声的物品若干;

 2、有关声音方面的经验储备,学会歌曲《鼓上的小米粒》。

 3、背景音乐。

  活动过程

 1、创设情景,导入主题。

 教师带领幼儿进入声音王国,告诉幼儿我们要来这寻找声音的秘密,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2、自由探索,交流讨论。

 (1)请幼儿在声音王国中开演奏会。

 活动要求:根据老师的指挥来演奏,手握拳表示结束。 你在演奏出这么好听的声音时,你看到了或感觉到了什么?

 (2)幼儿自由讨论自己的感受。

 (3)发现问题,再次感受。

 请个别幼儿上来说一说自己的感受,请幼儿再来跟音乐合奏来感受是不是象其他小朋友说得那样。

 (4)小结:告诉幼儿所有这些感受都是振动,从而得出声音是因为物体震动而产生的。

 3、感知物体振动的幅度和频率。

 (1)出示米粒并将米粒放在鼓上,请幼儿利用刚刚学到的振动产生声音的科学原理想办法让米粒在鼓上跳舞。 引导幼儿敲鼓,鼓上的米粒受到振动就会跳舞了,并且敲得重米粒跳得高,敲得轻米粒跳得底。

 (2)幼儿通过与小鼓一起歌唱感受振动的幅度和频率。

 a、幼儿发声感受喉咙的振动。

 b、小鼓敲得重幼儿唱得响,小鼓敲得轻幼儿唱得轻,同时手摸喉咙感受振动的幅度和频率。

 4、通过对比以上两种效果,认识乐音和噪音,渗透轻声说话的习惯培养。

 5、结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幼儿轻声聊天,说一说自己今天学到了什么本领?

  活动反思

 在活动中,教师能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幼儿的兴趣设计的尝试性,操作性和探索性比较强的科学学习活动。整个活动内容新颖,有创意,组织的形式灵活,能随机应变。而且,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与组织者,没有过多的示范讲解,使幼儿在活动中成为真正的主人。这次活动提高了幼儿的思维灵活性,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幼儿大胆探索,积极尝试的学习态度。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大班科学活动雨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大班科学活动雨教案 篇1

 活动内容: 科学活动——雨

 活动目的:

 通过实验让幼儿初步了解云、雨的形成,培养幼儿观察和探索自然变化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多次组织幼儿观看不同的云和雨。

 2、准备两瓶开水,一个较大的烧杯和一块玻璃片;为每组幼儿准备一个杯子和一块玻璃片。

 活动过程:

 1、猜谜引题:

 云:身体轻又轻,空中来旅行。有时象棉絮,有时象鱼鳞。

 雨:千条线,万条线,数不清,剪不断,落在水里就不见。

 提问:你见过的云、雨是什么样子的?

 2、幼儿实验:教师为每组幼儿的杯子里倒入开水,重点引导幼儿观察水蒸气上升现象及盖上玻璃片后,水蒸气产生的变化。

 3、教师在大烧杯里演示边提问幼儿操作结果,帮助幼儿小结云、雨的形成

 4、讨论:雨给人们带来哪些益处和害处。

 5、教师讲述故事《小水滴旅行记》

 6、延伸活动:让幼儿结合日常生活进一步观察云和雨。

 大班科学活动雨教案 篇2

 设计意图

 在“美丽的伞”的主题活动中,幼儿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下雨,联想到下雨的季节。众所周知每个季节的特征。而“梅雨”是长江中下游及江淮地区初夏季节的一个明显的气候特征。本活动以引导幼儿了解雨是怎样产生的开始,逐步迁移到对我国气候中“梅雨季节”来历的探究。活动中力求变枯燥的灌输、被动的接受为幼儿主动实验、大胆推测、迁移地学习,从而自己得出结论。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自己做小实验,了解“蒸发”以及“雨是怎样形成的”等科学现象。

 2、通过探索“雨”的形成,理解“梅雨季节”的来历。

 3、激发幼儿发现问题,并积极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1、酒精灯、烧杯、玻璃片、火柴等实验工具。

 2、投影机、故事《小水滴旅行记》、幻灯片、磁带。

 活动过程

 1、幼儿边看情景表演边思考:天上为什么会下雨?允许幼儿充分想像和猜测。

 2、幼儿做实验。但要注意安全。

 (1)幼儿点燃酒精灯,把水加热。

 (2)幼儿仔细观察并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

 总结:水热了就会有蒸汽,许多水蒸汽向上跑的现象叫做蒸发。

 (3)讨论:你平时看过“蒸发”的现象吗?

 3、观察水蒸气遇冷变成小水珠的现象。

 (1)幼儿观察:热水倒在杯里,用玻璃片盖在茶杯上会发现什么?

 (2)幼儿思考:玻璃片上为什么会有水珠?

 4、幼儿看幻灯听故事,重点理解:为什么会下雨?

 教师提问:太阳是一个大火球,又像一个奇怪的炉子,衣服、手帕、江河、土地里的水被太阳一晒,都变成了水蒸气,这么多的水蒸气到哪里去了?

 5、引导幼儿了解雨与人类的关系:知道雨对人的好处与危害。

 6、启发幼儿用所掌握的经验解释“梅雨季节”。幼儿思考:为什么在每年的四五月份总是下雨?引导幼儿知道梅雨季节是海洋空气与海洋冷空气相遇形成了一段时间里雨水十分多的现象。

 活动延伸

 梅雨季节时,请家长与幼儿一同观察和记录雨水、潮湿、物体发霉的情况。

 大班科学活动雨教案 篇3

 活动分析:

 “雨”是自然界中幼儿最熟悉的一种自然现象,特别是夏天,绵绵不断的“雷雨”更给幼儿的生活增添了一份乐趣。然而,我们发现许多的幼儿都不知道或说不出天上为什么会下雨以及雨是怎么形成的。针对此状况,为了让幼儿知道雨的形成的奥秘,特设计此活动。

 活动内容:

 奇妙的自然━“天上为什么会下雨”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观察雨的自然现象,通过故事及实验探索雨的形成的奥秘,引起幼儿对自然界的关心与注意。

 2、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动重点难点:

 1、重点:引导幼儿观察雨的自然现象,通过故事及实验知道雨的形成的奥秘。

 2、难点:能和同伴一起去探索雨的形成的奥秘。

 活动准备:

 挂图、雨形成的图书资料、小实验的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游戏:说相反。

 教师带领幼儿于户外玩“说相反”的游戏。

 二、幼儿亲身体验:“下雨啦”

 “下雨啦”,“下雨啦”。幼儿与教师共同进入活动室。

 讨论:雨是哪里来的?从天上为什么会下雨?

 三、探索活动

 1、教师引导幼儿分组谈话、试验操作、观察、书籍、探索天上为什么会下雨?

 2、幼儿进行经验交流。

 3、教师讲述故事《水滴的旅行》。

 4、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小实验,发现水受

 热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里,它们升到天空中,遇冷变成小水滴,无数这样的小水滴聚集在一起,变成云。这些水滴在云中互相碰撞,合并变大。当水滴重到空气的浮力再也托不住时,它们便会从云中落到地面上,这就是雨。

 四、活动延伸:

 去寻找为什么向日葵会下雨的答案。

 大班科学活动雨教案 篇4

 活动目的:

 1.引导幼儿自己尝试做小实验,使幼儿初步感知“水蒸气蒸发”以及“雨是怎样形成的”等一些科学现象。

 2.了解雨与人类的关系。

 3.激发幼儿观察、发现、探索自然的兴趣。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5.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木偶台、木偶小兔、兔妈妈。

 2.酒精灯、烧杯、玻璃片、玻璃杯、火柴。

 3.投影机、故事《小水滴旅行记》、有关幻灯片、磁带。

 活动过程:

 一、教师木偶表演,提出尝试问题

 教师以兔妈妈带小兔出去玩,忽然天下雨了,小兔问妈妈:“天上为什么会下雨?”的故事情景导放课题,提出问题:“小朋友,你知道天上为什么会下雨吗?”

 二、小朋友做小实验(幼儿第一次尝试,分组活动)

 1.幼儿点燃酒精灯,把水加热。

 2.教师提出尝试问题:仔细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结:水热了就会有水蒸气,许多水蒸气向上跑的现象叫做“蒸发”。

 4.讨论:你平时看到过“蒸发”现象吗?(发散性思维)

 三、观察水蒸气遇冷变成小水珠的现象“幼儿第二次尝试,集中活动

 1.请你摸一下,玻璃片是冷的还是热的?

 2.倒热水在杯里,问:杯子里冒出来的是什么?(水蒸气)

 3.把玻璃片盖在茶杯上,会出现什么?

 为什么玻璃片上会有小水珠?得出实验结果:水蒸气遇冷就会变成小水珠。

 四、放幻灯(通过直观教学,重点理解“为什么会下雨”的科学现象)

 1.太阳是一个大火球,又像一个厅怪的炉子,衣服、手帕、江河、土地里的水被太阳一晒,都变成了水蒸气,这么多的水蒸气都到哪里去了呢?

 2.请小朋友听一个有趣的故事《小水滴旅行记》(结合幻灯)

 3.请小朋友把“天上为什么会下雨”的小秘密告诉兔妈妈和小兔。

 五、了解雨与人类的关系

 1.请幼儿试着说出雨的好处。

 2.请幼儿试着说出雨的危害。

 3.总结幼儿讲的雨的好处的危害,教育幼儿从小学知识、学本领,长大当下名科学家,要让雨为人类做更多的好事。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新颖、有趣。幼儿从以往“教师示范,幼儿学样”的旧教学模式中摆脱了出来,真正成为科学活动的主人。我为幼儿提供多种材料,让幼儿再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通过探索尝试活动,总结水的性质。在活动中我没有进行一手包办,而是抓住幼儿的心理特点,让幼儿通过猜一猜、尝一尝、看一看、抓一抓,去观察、发现、思考。充分调动了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了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发展了直观思维能力。同时在整个活动中,幼儿注意力集中,情趣很高,没有心不在焉的孩子。让不同的孩子在自身素质的基础上得到了不同的进步,使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最后一个环节又增强了幼儿的环保意识。

 活动中,我得到很多启示:

 (一)、在日常生活中,老师要善于观察,善于捕捉教育契机,从孩子感兴趣的事情着手,设计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活动。

 (二)、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以“幼儿主体,教师主导”为理念,考虑幼儿的已有经验和现有知识,给幼儿创设应有的环境和氛围,让孩子们自主学习,提高创造性思维。这样孩子们就会有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

 大班科学活动雨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获得有关雨的形成及生动的关系的经验。

 2、对雨的形成产生继续探索的兴趣。

 教学准备:

 此活动最好选择在雨天这后进行。

 教学过程:

 1、第一场雨。

 (1)云是怎么样的?

 (2)有一天云发现了一个什么现象?小草、花朵需要什么?

 (3)云想下去帮忙,成功了吗?

 (4)后来谁来帮助云?

 (5)云变成了雨,动物、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2、神奇的雨。

 (1)引导幼儿海绵注满了水后水滴自然下落的现象。

 (2)引导幼儿发现海绵吸水与雨形成之间的关系。

 (3)请幼儿总结雨是如何形成的'。(云里面聚焦了许多小水珠,当去云里的小水珠越来越多的时候,就形成了雨)

 3、我们欢迎你,雨。

 (1)完整倾听故事,了解雨的重要性。

 (2)雨从空中落下来是什么样子的?(像风筝线、像飞机冲下来)

 (3)雨水有什么用?(可以让树喝水、给花浇水、给滑梯洗澡、冲洗楼房)

 大班科学活动雨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了解云和风的关系,产生探究的兴趣。

 2、出不知道雨是怎样形成的。

 活动准备:

 云、风的头饰若干

 活动过程:

 一、 雨是这样形成的。

 1、 教师故作神秘的说:我听到笑话、小草、大江、小河、池塘、小鱼的叹息声,他们都说太热了,要被晒干了。请大家帮他们想想办法。

 2、 有个朋友是一定要来帮忙的,他就是"云",你们知道他能帮上什么忙吗?

 3、 原来"云"会变。他把自己变成了什么?"云"能自己变吗?是谁帮助了他?怎么帮他?许多云聚在一起发生了什么事?

 4、 无数小小的水滴聚在一起,就形成了云。当谢谢水滴越聚越大,直到负荷太重、漂浮不动就会"嘀嗒"一声掉下来。那就是雨。

 二、 游戏:云彩和风儿。

 1、 幼儿自由选择角色扮演风或扮演云彩。

 2、 扮演"风"的幼儿站在周围一圈,用力吹起。当所有的"云"聚在一起时,发出"哗啦啦"的雨声。

 大班科学活动雨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发现问题,并积极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

 2、培养幼儿大胆推测、操作及细致观察的能力。

 3、了解“雨是怎样形成的”科学现象,知道雨与人们的关系。

 活动准备

 1、雨的形成的,故事:《小雨滴旅行记》、《雨来啦》。

 2、实验器材:酒精灯、试管、试管夹、玻璃片、水

 活动步骤

 一、开始部分:

 提问:天上为什么会下雨?下雨时的天空是什么样的?雨是什么样子的?小朋友的心情是怎样的,雨是怎样形成的?

 二、基本部分:

 1、引导幼儿了解雨的形成原因:

 请幼儿自由说出雨是怎么形成的?(打雷了,就会下雨了……)

 2、师幼共同做实验,了解雨是怎样形成的?

 1)让一幼儿先将试管里的水加热,看看有什么现象?

 a、有气泡、b、有气从试管口冒出来。c、有响声

 2)请另一幼儿将玻璃片放在试管口的上方,说说你又发现了什么?

 a、玻璃片上有水b、玻璃片上有气(过了几分钟)c、我发现玻璃片上有水珠d、我发现玻璃片上的水珠掉下来了

 3)实验完成,引导幼儿通过刚才的实验,说一说:雨是怎样形成的?

 师幼总结:水加热以后,形成了水蒸气,水蒸气渐渐多了,他们抱在一起,当遇到冷空气,形成了小水珠,当他们快托不住的时候,小水珠就落下来,这就是雨。

 4)听故事:小水滴旅行记,更深一步了解雨的形成的原因。(边听故事,边出示雨的形成)

 3、引导幼儿说说雨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1、可以浇地。2、可以浇树。)

 4、雨对我们的生活与这么多的好处,那我们怎样才知道要下雨了呢?听故事《雨来啦》,出示,引导幼儿边看边听故事。知道:

 燕子低飞要下雨

 青蛙高唱要下雨

 鱼游水面要下雨

 蚂蚁搬家要下雨

 三、结束部分:

 师幼共同到外面去找一找这几种小动物都在干什么,看有没有要下雨。

 大班科学活动雨教案 篇8

 活动意图:

 幼儿对雨十分好奇,有浓厚的兴趣,也有很多疑惑,并对此充满幻想。抓住幼儿这一兴趣点,根据大班幼儿思维和认知发展的特点,开展了此次活动。利用视、听、讲、做的结合,帮助幼儿感知和了解雨的特征、用声音和动作对雨进行模仿,引发幼儿对雨的思考,打开幼儿思维的空间,发展幼儿创造性思维。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并在活动中得到良好的情绪体验。

 活动目标:

 1、画雨形成的循环图。

 2、探究云和风的关系。

 3、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4、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5、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活动准备:

 课件《小水滴旅行》,云和风头饰,纸和蜡笔。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

 小花,小草,小树,小鸟和小朋友都说太热了,要被晒干了。帮他们想办法。

 二、欣赏课件《小水滴旅行记》。

 三、探究雨的形成。

 1、下雨云帮了什么忙?(许多云聚在一起,负荷太重,变成雨滴往下落)

 2、云是怎么形成的?它们怎么会聚在一起?(水蒸汽往上升变成了云,天空中有很大的风,吹得云很冷很冷,它们漂啊漂就聚在一起了。)

 3、水蒸汽是怎么形成的?(江河里的小水滴被太阳晒得暖暖的,它们变成水蒸汽往上升)

 四、画雨形成的循环图。

 1、讨论。

 2、分组合作画雨循环图。

 五、游戏:云彩和风儿

 幼儿演风和云。

 扮演“风”的幼儿站在周围一圈,用力吹气,扮演“云”的幼儿先表现出各自的形态,然后慢慢聚集在一起。当所有的云聚在一起时,发出“哗啦啦”的雨声。

 活动反思:

 活动设计思路比较清晰、简单的,通过、欣赏课件、游戏表演,一环紧扣一环,过渡也较自然,幼儿能随着老师的思路,一步步接近主题。整个活动中,幼儿的表现可以说是非常不错的。注意力都很集中,思维也很活跃,常规纪律自觉遵守。大部分幼儿举手发言很积极,思维至始至终都跟随着老师,当然也有极个别幼儿虽然做似端正,却没有主动发言,他们应成为老师关注的焦点,要想办法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本文来自作者[访雁]投稿,不代表葡萄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zputao.com/pu/4127.html

(11)
访雁的头像访雁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访雁的头像
    访雁 2025年10月14日

    我是葡萄号的签约作者“访雁”

  • 访雁
    访雁 2025年10月14日

    本文概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大班科学好玩的传声筒教案,欢...

  • 访雁
    用户101412 2025年10月14日

    文章不错《大班科学好玩的传声筒教案_2》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葡萄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