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山笔侠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笔侠以为:“诗圣”杜甫的这首《江南逢李龟年》独特之处就在于,它看似云淡风轻,却掩藏不住个中深意,这就是咏诗里面的绝品——藏咏。
藏咏,就是它看起来没有说什么,但比说出来更让人意味深长。
好了,我们来欣赏一下这首七言绝句吧: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从字面意思看,它说的是:平常在岐王的府里经常看到你的身影,在崔九的府里也几次听到过你的音乐。现在正是落花的时节,没想到我们却在风景秀丽的江南相遇。
从表面意思看,你能看出它是一首咏诗吗?完全就是两个老友久后重逢的场景。
但,如果你知道了杜甫写这首诗的背景,你定能从中看出一点“别的味道”。这得从李龟年这个人说起。
李龟年是盛唐一位著名的音乐家,放在当今,他就相当于郎朗和李云迪,可谓家喻户晓。
在唐朝的上层圈子,李龟年是一个炙手可热的人物,凡是大型的聚会、宴席什么的,如果你请不到李龟年,那算你没面子,就连当时的皇帝李隆基(唐玄宗),都对李龟年赏识有加。
也只有在盛世,艺人才会如此的风光,因为这是人们生活的需要,而李隆基开创的,刚好就是大唐最繁荣的盛世——开元盛世。所以在这段时间,杜甫经常在各大场合都能看到李龟年的影子。
诗的前两句虽然没有明说,但稍懂历史的人就能从中读出开元盛世的繁华景象,这是这首诗的一绝之处。
后两句,杜甫和李龟年的再一次相遇,是在风景优美的江南,这本没有什么特别。但问题是:李龟年怎么会在江南呢?作为天朝的伟大音乐家,不应该在帝都长安吗?不应该在忙于应酬各大社交场合吗?
这就是杜甫暗含的第二层意思。表面看能和故人在江南相遇是一件高兴的事情,但事实上,这透露着一种悲凉和无奈,为什么?
正是前不久才发生的“安史之乱”对国家造成了动荡,太平盛世被打破,才导致盛世的文人们到处颠沛流离,文人不再是社会的主流,国家的风气也就此改变,战争的阴影,笼罩在每一个大唐人身上。
这就是从后两句诗里看出的东西,问题是:诗人并没有明白写出来,却比直接写出来更具韵味,这就是这首诗的绝妙之处。
综上所述,杜甫的这首诗不愧是压卷之作。
“正是江南好风景”全诗
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
出处:《江南逢李龟年》
作者杜甫?朝代唐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译文:
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
没有想到,在这风景一派大好的江南;正是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熟。
赏析:
《江南逢李龟年》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作。此诗抚今思昔,感慨万千。前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着诗人对开元盛世的眷怀之情;后两句是对安史之乱后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全诗语言极平易,而含意极深远,内涵极丰满,包含着非常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表达了时世凋零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之感。
李龟年是唐玄宗初年的著名歌手,常在贵族豪门歌唱杜甫少年时才华卓著,常出入于岐王李隆范和中书监崔涤的门庭,得以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艺术。
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注:开元时期为713年—741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语极平淡,内涵却无限丰满。?
? ?出自《江南逢李龟年》
《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扩展资料: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杜甫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
开元十九年十九岁时,杜甫出游郇瑕(今山东临沂)。二十岁时,漫游吴越,历时数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杜甫回故乡参加“乡贡”。二十四年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杜甫的父亲时任兖州司马一职,杜甫于是赴兖州省亲,开始齐赵之游。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六月,潼关失守,玄宗仓惶西逃。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是为肃宗。
这时的杜甫已将家搬到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避难,他听说了肃宗即位,就在八月只身北上,投奔灵武,途中不幸为叛军俘虏,押至长安。同被俘的王维被严加看管,杜甫因为官小,没有被囚禁。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
乾元元年(758年)底,杜甫暂离华州,到洛阳、偃师(均在今河南省)探亲。第二年三月,唐军与安史叛军的邺城(今河南安阳)之战爆发,唐军大败。
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便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并在回华州后,将其修订脱稿。“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
大历三年(768年),杜甫思乡心切,乘舟出峡,先到江陵,又转公安,年底又漂泊到湖南岳阳,这一段时间杜甫一直住在船上。由于生活困难,不但不能北归,还被迫更往南行。大历四年正月,由岳阳到潭州,又由潭州到衡州,复折回潭州。
大历五年(770年),臧玠在潭州作乱,杜甫又逃往衡州,原打算再往郴州投靠舅父崔湋,但行到耒阳,遇江水暴涨,只得停泊方田驿,五天没吃到东西,幸亏县令聂某派人送来酒肉而得救。
后来杜甫由耒阳到郴州,需逆流而上二百多里,这时洪水又未退,杜甫原一心要北归,这时便改变计划,顺流而下,折回潭州。大历五年(770年)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时年五十九岁。
本文来自作者[慕卉]投稿,不代表葡萄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zputao.com/pu/353.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葡萄号的签约作者“慕卉”
本文概览:蜀山笔侠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笔侠以为:“诗圣”杜甫的这首《江南逢李龟年》独特之处就在于,它看似云淡风轻,却掩藏不住个中深意,这就是咏诗里面的绝品——藏咏。藏咏,就是它看起来没有...
文章不错《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中藏了什么深意?》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