笾的繁体字

笾的繁体字是籩。

繁体字的简介:

繁体字,汉字的一种字体形式,欧美各国称之为“传统中文(Traditional Chinese)”,一般是指汉字简化运动被简化字所代替的汉字,有时也指汉字简化运动之前的整个汉字楷书、隶书书写系统。繁体中文已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直到1956年前一直是各地华人中通用的中文的标准字。

《简化字总表》实收2274个简化字及讠[訁]、饣[飠]、纟[糹]、钅[釒]等14个简化偏旁,简体字来源包括俗字、古字、草书等,也包括合并汉字,比如“後面”的“後”和“皇后”的“后”,在繁体字中本来是两个字,而为了省略笔画,就统一用笔画少的“后”替代了。

仍然使用繁体字的地区有中国港澳台地区,新加坡以及马来西亚等海外华人社区多为繁简体并存,中国内地在文物古迹、姓氏异体字、书法篆刻、手书题词、特殊需要等情况下保留或使用繁体字。

起源:

繁体中文即小篆演变为隶书(之后又出现楷书、行书、草书等书法)后产生的中文书写体系,已有二千年以上的历史,直到20世纪一直是各地华人中通用的中文书写标准。

1950年代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在繁体中文的基础上所做的简化形成了新的中文书写标准,即简体中文。简体中文主要由传承字以及1950年代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开始推行的简化字所组成。

发展历史:

甲骨文是中国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从甲骨文、金文、大篆到小篆,字体逐步变为以线条符号为主,字形逐渐固定。

自南北朝以来,就出现了笔画较少的俗体字。例如现存的元代刻本《水浒传》中,就已经出现了俗字“刘”。

近代的汉字简化,可以追溯到1909年(清宣统元年)鼓吹俗体字的《教育杂志》创刊。陆费逵在其创刊号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体字》。1920年2月1日,钱玄同在《新青年》上发表《减少汉字笔画的提议》。1922年,钱玄同等人又提出八种汉字简化原则。

笾的读法是[biān]。

常用释义:

1、名古代祭祀或宴会时盛果品、干肉等的竹制器皿。即竹豆。古代用竹编成的食器,形状如豆,祭祀燕享时用来盛果实、干肉。《说文?竹部》:“籩,竹豆也。”

2、名古代王宫中一种从事杂役的奴隶。《周礼?天官?序官》:“籩人:奄一人,女籩十人。”

笔顺:撇横捺撇横捺折撇捺折捺

名籩,竹豆也。从竹,边声。——《说文》

掌笾之之宾。——《周礼·笾人》

笾祭。——《仪礼·祝赞》

品其百笾。——《国语·周语》

晋侯享之,有加笾。——《左传·昭公六年》

将以实笾豆奉祭祀,供宾客乎?——明·?刘基《卖柑者言》

常用组词

1、笾豆(籩豆)biān dòu

笾和豆。古代祭祀及宴会时常用的两种礼器。竹制为笾,木制为豆。借指祭仪。出自《东周列国志》。

2、笾(biān)笾:天坛正位、祈谷坛配位、地坛正位、朝日坛、夕月坛正位、天神坛、太庙正殿、太庙东厅、文庙正位、天下第一龙王庙。《疏》:“籩,以竹为之,口有籐缘,形制如豆,亦受四升,盛枣、栗、桃、梅、蔆芡、脯脩、膴鲍、糗饵之属,祭祀、燕享所用。”笾指古代祭祀宴飨礼器的一种。似豆而盘平浅、沿直、矮圈足。笾从豆分化而来,有竹编,又有木制、陶制和铜制的多种。

本文来自作者[含兰小郎君]投稿,不代表葡萄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zputao.com/pu/852.html

(16)
含兰小郎君的头像含兰小郎君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含兰小郎君的头像
    含兰小郎君 2025年09月27日

    我是葡萄号的签约作者“含兰小郎君”

  • 含兰小郎君
    含兰小郎君 2025年09月27日

    本文概览:笾的繁体字是籩。繁体字的简介:繁体字,汉字的一种字体形式,欧美各国称之为“传统中文(Traditional Chinese)”,一般是指汉字简化运动被简化字所代替的汉字,有时也...

  • 含兰小郎君
    用户092712 2025年09月27日

    文章不错《笾的繁体字》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葡萄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