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论语十二章节奏划分

节奏划分: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3、子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4、子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懈怠。”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 日夜不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论语: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一、一词多义:

1、为:

可以为师矣:当、做

为人谋而不忠乎:替

2、知:

人不知而不愠:了解

温故而知新:懂得

3、而:

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

温故而知新:表顺承

博学而笃志:表并列

4、其:

仁在其中矣:它的

其不善者而改之:他人

二、通假字:

1、不亦说乎

说:同悦,喜悦、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三、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

时:名词--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

日:名词--状语,每日

3、温故而知新

故、新:形容词--名词,旧的知识、新的体会

4、传不习乎

传:动词--名词,传授的知识

5、饭疏食饮水

饭:名词--动词,吃饭

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名词--意动。以..为乐

四、古今异义:

1、不亦君子乎

古: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2、可以为师矣

古:可以、凭借?

今:可能、许可

3、饭疏食饮水

古:粗劣?

今:疏通、疏散

4、饭疏食饮水

古:冷水?

今: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5、匹夫不可夺志也

古:普通人?

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6、吾日三省吾身

古:多次?

今:数词

五、特殊句式:

1、 省略句:可以为师矣

2、?判断句:贤哉,回也!

扩展资料:

《论语十二章》(节选)先秦:佚名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里可以看成三句话,三个层面,第一个是学习,学到的东西能应用到实际中是很好的;第二个是为人处事,志同道合的朋友能够大老远的过来也是很好的。第三个是修身,别人不了解你的具体情况,即便不小心做的不对,而你不去计较,这也是君子的美德之一啊。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我每天要思考反省的三件事分别是,是否忠于自己职责;对朋友是否有失信的地方;学到东西有没有去实践。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我十五岁专心学习;三十岁有了自己的方向和主张;四十岁可以不受外界因素干扰;五十岁能够分辨哪些该顺天道哪些可以人为改变;六十岁能够吸收不同观点的意见;七十岁干自己喜欢的喜欢的事情还能不触犯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多学习几遍从中能得到新的知识,这就相当于老师啊。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却不思考,就会带来困惑,只思考却不学习新的知识,就不会有进步。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颜回做的好啊,单调而清贫的日子,别人无法忍受,颜回却能过的很安乐。颜回做的好啊。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知道去做不如喜欢去做,喜欢去做不如把这当做快乐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粗茶淡饭,抱着脑袋睡觉,也很快乐,我才不愿用不仁义的手段去获得富贵。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几个人当中每个人都有值得我学习的长处,看到他们缺点我也可以引以为戒。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昨日像那东流水。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军队的主帅可以被击败,人的信仰却不可被击败。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坚定不移多学习,多思考其中的疑惑,自然就能达到仁人的境界。

简介: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的书,由若干篇章组成,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一般原则。所选的十二章语录是孔子及其弟子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个人修养等方面的经典论述,都是蕴含着精深哲理的名言警句。

另一方面阐述了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影响极大。另外,还有关于思想道德修养的问题,教育人为人处世的原则等论述。

百度百科——论语十二章

 学而篇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

 孔子说:「(学习)有所觉悟而能够一直反覆练习,不让人喜悦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让人快乐吗?不为人所认识而不会有任何的怨恨,不是个君子吗?

 释义

 〈宪问篇〉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因为所学为己,即使不为人所知一样的满心喜悦而快乐,而不会愤世忌俗。

 对君子来说,学习本身就是一种成就与快乐,不在于别人知不知道。学习而有所得,是自己的事。别人知不知道,是别人的事。会有愠怒之心,是因为「为人」而学,而不是出自自己之真心喜爱。

 有朋自远方来,是因为让人所看见,声名远播而以致于远方都有同道来访,这固然让人快乐,这种快乐是顺理成章,人性之自然流露。但不为人所知,还能够平心以对,这是有道德修养的人才做得到的。君子就是有道德修养的人。

 此节分三段,第一段讲的是学有所得,因而喜悦满心。第二段讲的是学有所成而为人所知,远近闻名,连远方的朋友同好都来拜访,这当然也是一大乐事。这些快乐,都是人心之自然,普通人都做得到的。但君子与常人的不同在于学有所成又不为人所知时,能以平常心来看待,甚至一样乐在其中者,这才是君子。

 程子以《干文言传》解释可谓深得其义。

 乾卦初九:「潜龙勿用。」潜龙像是君子潜藏而不为人所知的时候,《文言传》说:「子曰: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

 「人不知而不愠」即「不见是而无闷」。

 朱熹注解

 君子,成德之名。尹氏曰:「学在己,知不知在人,何愠之有。」程子曰:「虽乐于及人,不见是而无闷,乃所谓君子。」愚谓及人而乐者顺而易,不知而不愠者逆而难,故惟成德者能之。然德之所以成,亦曰学之正、习之熟、说之深,而不已焉耳。程子曰:「乐由说而后得,非乐不足以语君子。」

 ﹝翻译﹞人在道德上有所成就与建树之后名为「君子」,尹氏说:「学问在于自己,至于别人知不知道自己之所学,那是别人的事,有什么好怨恨的? 」程子说:「虽然乐见于自己所知所学能够及于他人,但是能够在不为人所看见之下还能够不忧郁闷心,这才是所谓的君子。」我认为,学有所成而及于他人,因此快乐,这是顺理成章而容易的事。人家不知道而不会怨恨,这是逆人本性而困难的,所以只有道德修养上达到一定境界的人才能够做到。然而,德所以能够有所成,不外乎学的是正道,反覆练习得很熟稔,当中的喜悦无以言喻,然后让自己无法停止的喜爱它。程子所说的:「快乐是从喜悦之后才真的可得,不快乐不足以说是君子。」

 [按]

 程子说的「非乐不足以语君子」相当值得玩味。君子对于自己的心,有很高的掌控力,能够达到「无入而不自得」。

 字义

 学:《说文》作斅:「觉悟也,从教从冂。冂,尚蒙也。」学原意是觉悟的意思,因此亦通觉,处于童蒙无知之人受到启发以至于觉悟。当今通解以学为学习的学,《增韵》所说「受敎传业曰学」,也是朱熹所说的「效」,后觉者仿效先觉者的言行:「学之为言效也。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因此「学而时习之」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是传统认为的学习的学。二是觉悟,有所觉悟之后而能够不断的反覆练习,因此而心生喜悦。

 习:鸟数飞,小鸟学飞而不断反覆尝试,直至熟练为止。学而时习,学习而能够专心投入,反覆练习到熟稔于心,有所获得,所以满心喜悦。

 朋:同类、朋友。程颐:「以善及人,而信从者众,故可乐。」能够以善影响他人,追随者众,因此而快乐。

 说:通悦,喜悦。

 乐:依朱熹,音洛。快乐。《乐记》:「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愠:音「运」,《说文》:「怒也。」一说「怨」。朱熹:「含怒意。」愠为怨、怨恨,心中有怨是因为以为怀才不遇而愤世嫉俗。

本文来自作者[樱华月]投稿,不代表葡萄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zputao.com/pu/645.html

(15)
樱华月的头像樱华月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樱华月的头像
    樱华月 2025年09月26日

    我是葡萄号的签约作者“樱华月”

  • 樱华月
    樱华月 2025年09月26日

    本文概览:节奏划分: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

  • 樱华月
    用户092605 2025年09月26日

    文章不错《文言文论语十二章节奏划分》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葡萄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