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语法和词汇解释!在线等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来,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代词,哪里) ④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 “之”的意义和用法见课后第三题。 4、其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代词,指代“使者”)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代词,指代“那件事”) ③失其所与,不知 (代词,自己的) ④吾其还也 (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 5、之 ①公从之 (代词,代佚之狐的建议) ②是寡人之过也 (的) ③行李之往来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④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有何厌之)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编辑本段词类活用

⑴晋军函陵 (名词作动词,军是驻扎的意思,同下文“秦军”) ⑵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使......灭亡,动词使动用法) ⑶邻之厚,君之薄也 (“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厚,变雄厚;薄,变薄弱) ⑷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 地,指郑国) ⑸朝济而夕设版焉 (“朝”、“夕”,名词活用作状语 朝,在早上;夕,在晚上) ⑹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东”“西” 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西”方位名词作形容词,西边的;前一个“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 疆界。后一个“封”,仍为名词,疆界。) ⑺与郑人盟(名词活用作动词,结盟) ⑻因人之力而敝之(形容词做动词,损害) ⑼共其乏困(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缺少的东西) ⑽阙秦以利晋(使动用法.使.....获利) ⑾且贰于楚也(数词活用做动词,从属二主) ⑿夜缒而出(名词做状语;在夜晚) ⒀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退却) (14)邻之厚,君之薄也 (形容词作名词,雄厚、薄弱) (15)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侵损、削减)

编辑本段通假字

1.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2.秦伯说 (说,通“悦”,赞同,高兴) 3.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4.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5.无能为也已。(已,通“矣”,句末语气词)

编辑本段古今异义

①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泛指接待或宴客的主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 (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⑤敢以烦执事(执事,古义:执行事务的人,对对方的敬称;今义:掌管某项工作的人)

编辑本段文言句式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状语后置 应为“以其于晋无礼,且于楚贰也” 2.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省略句 3.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状语后置 应为“佚之狐于郑伯言曰” 4.(烛之武)辞曰 省略句 5.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 6.(烛之武)许之 省略句 7.敢以(之)烦执事 省略句 8.邻之厚,君之薄也 判断句 9.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省略句 10.(晋)许君焦、瑕 省略句 11.夫晋,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 应为“有何厌”;译文:晋国,合适才能满足呢? 12.阙秦以利(于)晋 省略句 13.以乱易整,不武 否定判断句

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

译:多个人行走,在其中必定有一个可以做我的老师。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劝学》)

译:堆土成为高山,风雨自然会从这里兴起。

③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在这件事情上)者也。(《五人墓碑记》)

译:(墓中的)五个人,就是当蓼洲周公被逮捕的时候,激于义愤而死在这件事情上的。

2.相当于“于何”。可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译:并且将土石放在哪里呢?

二.代词。

1.相当于“之”。

①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译:尚且跟从老师学习,向老师请教。

②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记》)

译:距离现在建墓安葬在那里,时间不过十一个月。

2.哪里,怎么。

①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译:不知道生,怎么知道死呢?

②割鸡焉用牛刀(《论语》)

译:杀鸡怎么要用杀牛的刀呢?

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

译:哪里有仁爱的人处在君主的地位,对陷害百姓的事却能做得出来呢?

三.语气词。

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译:等到燕子丹用派遣荆卿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祸患。

②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

译:一根羽毛不能举起,是因为不肯用力量。

③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

译: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

译:不通晓句读,迷惑而不去解答,有的从师,有的不从师,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

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译:不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生气,徘徊在斗宿和牛宿之间。

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的”。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译:盘旋屈曲的样子,就像蜂房水涡,矗立着不知有几千万座。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

译:在杂乱的石壁中间选择一两处敲打它,发出硿硿的响声。

一、表示递进关系。“而”连接两个有递进关系的词或短语,后一部分在意思上比前一部分更进一层。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 劝学》)

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那么就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错了。(而:并且,而且)

二、表示转折关系。“而”所连接的后一部分与前一部分的意思相反或相对。可译为“但是”、“却”、“可是”、“然而”。 如: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 劝学》)

青色是从蓼蓝中提取的,却比蓼蓝更青。(而:却,但是)

2、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孙子 谋攻》)

不了解对方的情况,但是了解自己方面情况,能一胜一负。(而:但是)

三、表示承接关系(又称顺承关系、顺接关系、相承关系,意思一样)

如果“而”连接的是连续发生的事情或动作,这些事情或动作有先后顺序,那“而”就是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于是”、“接着”、“才”、“然后”,或不译。如:

1、余闻而愈悲。(《捕蛇者说》)

我听了就更加悲伤。(而:于是,就)

句中“而”连接“闻”和“愈悲”两种情况,是一先一后连续发生的动作行为。可译为“就”,也可不译。

2、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 楚策四》)

丢失了羊,才去修补羊圈,也不算迟。(而:才,然后)

四、表示并列关系。“而”所连接的前后两部分是平等、并列的关系,叙述相关的几件事情或说明相关几种情况。可译为“和”、“同”、“与”、“又……又……”、“而又”。如:

1、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长着)黑色的皮和白色的花纹。(而:和)

2、贪而狠。(《中山狼传》)

本性又贪婪又凶狠。(而:又……又……)

或译:本性贪婪而又凶狠。(而:而又)

3、美而艳。(《左传 桓公元年》)

美丽而又娇艳。(而:而又)

五、表修饰关系。“而”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动词),译为“地”、“着”或不译。“而”前面的形容词或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状态的,即使连接的是两个动词,也不能理解为一先一后两个动作。

1、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我小心谨慎地起来。(而:地)

2、笑而止之(《愚公移山》)

笑着制止他。(而:着)

(“笑”是“止”的状态,是对“止”加以修饰的,“笑”和“止”不是一先一后两个动作。)

3、循陵而走(《促织》)

顺着坟墓而走。(保留“而”,不译)

也可译为:顺着坟墓走。(去掉“而”,不译)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⑵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⑶作动词:往,到......去。

⑷这,此

⑸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⑹我

(7)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⑻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同时可说成取独

9)向。

10)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秦晋联军大兵压境,郑国危在旦夕,郑伯从谏如流,接受佚之狐的建议,与名不见经传且已“退居二线”的烛之武坦诚相见,让他去说秦君。烛之武不计个人得失,捐弃年轻时不得志的前怨,临危受命。烛之武洞若观火,看出秦晋两国貌合神离。烛之武在充分了解秦伯狂妄自大、利令智昏、动摇不定等心理的前提下,以退为进,先向秦伯示弱,满足其虚荣心,解除其戒备心理,为让秦伯接受自己的观点做好了心理准备。因为烛之武知己知彼,因势利导,以利害关系说动了秦伯,造成秦伯的单方面退兵,使秦晋联盟分崩离析,郑国终于化险为夷。

本文来自作者[芷天]投稿,不代表葡萄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zputao.com/pu/5564.html

(4)
芷天的头像芷天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芷天的头像
    芷天 2025年10月24日

    我是葡萄号的签约作者“芷天”

  • 芷天
    芷天 2025年10月24日

    本文概览: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来,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

  • 芷天
    用户102412 2025年10月24日

    文章不错《急!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语法和词汇解释!在线等》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葡萄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