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
除夕这天,各户贴门联,合家吃团年饭。
年初一,男女老少穿新衣,长辈给小孩发红包,俗称“利市”,人们见面拱手作揖,说吉利话,亲友互相拜访,称为“拜年”。这天不杀牲,喜食甜品。城乡各处多舞狮、放鞭炮等活动。
初二开年,可以杀牲吃荤。
初三为穷日,亦叫“赤口日”,早晨扫地并把箕帚弃之门外,叫“送穷”,是日不出门探亲互访。现代移风易俗,已不讲究。
初七是“人日”,以生菜包炒饭或炒粉皮吃,谓之“吃生”。
初八“谷旦”,清早挑“禾花水”,以龙眼叶浇水于谷棚或谷缸。
初九“兵日”,忌探亲访友。是晚,人多外出到别人菜园“偷青”,种菜人为使菜园庄稼免遭践踏,事先用禾草把葱(聪明之意),蒜(合想合算之意)、芹菜(勤力生财之意)各两株扎成一小束(聪明勤力能生财,必须合想合想合算,以示祝福),置于菜园边显眼地方,待来“偷青”人自取。
初八或初十日,添了男丁之家,到土地庙或祠堂内挂灯。
年例
年例是高州地区乃至粤西民间过年最隆重的一个节日,在农村素有“年例大过春节”的说法,也是茂名地区最具特色的一个节日。
光绪《高州县志·风俗》有载:“自十二月到是月(农历二月)乡人傩,沿门逐鬼,唱土歌,谓之年例。”据了解,明、清时年例已记入粤西的地方志,民国初年至解放初期比较盛行,后来曾一度中断。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飞速发展,年例逐渐恢复。
1.做年例
对主人家而言,年例是个“做”字。一次年例一般可以分为“起年例”,“正年例”和“年例尾”。“起年例”有 “游神”活动,家家户户准备“三牲”拜神和“摆醮”,一般要拜土地庙和灶君。“正年例”则要从一大早就开始准备宴请的菜肴原料,搭起灶台,有的人家从中午就一直吃到晚上,迎来送往,热闹非凡。到了第三天“年例尾”的早上,火烧纸船,菩萨回庙,年例也就此结束。
2.食年例
由于年例的时间是错开的,今天吃了这个村子的年例明天吃另一个村子的,今天我到你家吃年例明天你到我家吃年例,人人参与,便成了以吃喝为主的“年例”活动。年例日家家户户广延宾客,早晚不停地宴请亲朋好友,宾客们随到随吃。所有血亲姻亲表亲、亲朋好友、同事同学,朋友的朋友、同学的同学、认识的人和不认识的都热烈欢迎,主人家会竭尽所能的让客人吃得高兴吃得尽兴。
3.看年例
晚上有各种表演给菩萨的节目,各种民间艺术表演竭尽所能都是为了表演给神看的,以讨得神的欢喜,以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粤剧和被称为“鬼仔戏”的木偶戏是年例的必备节目和亮点之一。年例前后,村民每家每户凑钱邀请剧团来演出,演出时间短则三两天,长则一个多星期。近年来,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除了传统的节目外,**、戏剧、音乐会、体育比赛、猜谜活动等健康向上的形式日渐成为人们的新选择。
冼太夫人诞
农历十一月二十四日,高州城乡凡有冼太庙处,均于正日前后数日,演戏祭奠,良德、长坡、东岸等冯冼氏聚居地尤盛。冼姓聚居的长坡雷垌村,称冼夫人为“姑太”,过去每逢冼太诞,村民总是备办牲醴,敲锣打鼓,到良德(冯宝的故乡)迎接“姑太”回娘家欢庆佳节。
而长坡旧城为冯宝后裔聚居地,那里的冼太庙则去数十里外的雷垌村把“冼太”迎接回到旧城的冼太庙来。而毗邻的化州,解放前,在冼太诞前几天,便到高州城迎接冼太到化州,一路上各村庄都有“抢拜”的习惯,抢拜完毕,当晚还演戏游行。 粤 剧
高州市属粤语地区,群众向来喜欢观粤剧,因其演出阵容大,音乐、唱腔、表演程式丰富多彩,故又称为“大戏”。民国时期高城已出现“祝康年”、“日月星”等大戏班,并涌现出“老天寿”等一批粤剧名演员。
新中国成立后50年代初期,县组建有工商业余粤剧团。1954年1月,又组建为鉴江粤剧团。50年代后期,改建为高州粤剧团。乡镇也先后组建了丰林、石鼓、南塘、东岸、镇江业余粤剧团。
木偶戏
木偶戏俗称“鬼仔戏”,它具有演员少、装备少、戏金少和易运输、易接待、易解决场地等特点,利于深入农村和边远地区演出,因而长期受到农村群众的欢迎和喜爱。每当农闲节假、良辰喜庆、村民便乐于捐资,请来木偶戏班唱上三五天或半个月,因此,群众给木偶戏以“两竿青竹歌前者,方丈舞台育后人”的美誉。旧时农村文化娱乐活动缺少,木偶戏备受群众青睐。
采茶戏
采茶戏于明、清时期很盛行,主要流行于县境与广西、化州接壤的石板、荷花、大井、南塘、东岸、潭头、顿梭等西北地区。每逢农闲节令,喜庆良辰,乡民捐资筹款邀请采茶戏艺人到村中演出,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娱活动,深受群众喜爱。
本文来自作者[雁彤]投稿,不代表葡萄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zputao.com/pu/5358.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葡萄号的签约作者“雁彤”
本文概览:春节除夕这天,各户贴门联,合家吃团年饭。年初一,男女老少穿新衣,长辈给小孩发红包,俗称“利市”,人们见面拱手作揖,说吉利话,亲友互相拜访,称为“拜年”。这天不杀牲,喜食甜品。...
文章不错《南塘镇的文化习俗》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