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广州的客家文化

目前广州地区的客家人数有户籍在册的不少于200万。一部分分布在广州周边的增城区、花都区、从化区,尤以增城、花都更为集中。增城的客家人最多,大概有40多万,花都大概有30多万。另外一部分是在广州近郊,广州近郊客家人数量最为集中的区域是白云区太和镇、天河区凤凰街以及越秀区洪桥街一带,尤其是天河区凤凰街的柯木塱村和渔沙坦村,更是广州近郊最纯正的客家村落,居民和村民98%以上是客家人。

一、这些客家人主要集中居住地,现在还保存着客家围龙屋这种典型的建筑吗?

1、广州近郊的白云区太和镇、天河区凤凰街以及越秀区洪桥街一带,几乎看不到什么围龙屋了。但白云区那应该还有一些,不过,都是夹杂在水泥房屋里了,也看不出什么围龙屋的味道了。而有30多万客家人居住的花都区,也没有什么纯粹的围龙屋。到现在还依然保存着客家围龙屋这种典型建筑的,增城市最为明显。比如,邓村石屋村、岗埔村、旧刘村、新围村等村里就有保存完好的客家围屋建筑群。邓村石屋村、新围村的客家围屋是四方形,又叫四角楼;岗埔村、旧刘村的是围龙屋。这里要提一提的是客家民居建筑风格和形式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和进化,出现了圆寨、围龙屋,走马楼、四角楼等民居建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围龙屋。

2、邓村石屋村位于增城市派潭镇,是特色鲜明的岭南客家围屋建筑古村。村里的村民多姓石,开村祖先在乾隆年间迁来这里,村子距今已有240多年的历史。村前为半月形池塘、围墙、禾坪晒场,村前空地有三排平铺麻石路,村的左右侧各有高两层的门楼,村屋正面开着三扇趟拢门。四周建有如围墙般高的砖木结构的围屋,屋上都开有枪眼。堂屋与祠堂之间有屋檐和檐廊相连,下雨时可在围屋之间行走而不被雨淋。村内还建有一座6层碉堡楼。

3、增城市中新镇坳头岗埔村的客家围龙屋建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目前已被广州市列为内控文物保护单位。据村史记载,其家族由陈如蓝率领自兴梅焦岭迁至此地,建屋而居,前后320年有余。该围龙屋平面呈半月形,围垄四周外墙有椿墙。整座围龙屋的中间部分为二进深的祠堂。祠堂外边,是20多间扇形环屋带。围龙屋外平地前面是一个与围龙屋同一大小的半月形池塘。这是一个有点袖珍的小围龙屋经典建筑。

二、客家人广府人,同祖共村习俗相融

1、在增城这些围龙屋里,还有客家人在居住吗?而居住在这里的人全部是客家人吗? 还有不少人居住在围龙屋与四角楼里,不过,不一定全部是客家人。增城的客家居住群落有很明显不一样的特点。客家人最初进入增城居住时,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村落之残破者葺而居之;二是“杂处”在本地村;三是另辟村场,筑而居之。据增城地方志办公室1991年的调查统计,全县398个行政村当中,纯粤语村134个,纯客家村90个,粤客杂居村74个。也因此,增城形成了很独特的客家人与广府人“同祖共村共祠”的独特现象。

2、位于增城市正果镇岳村的旧刘村,是广州最大的围龙屋建筑,也是现在原住居民最多的围龙屋,据说村子里还住着有几百人,村民大多姓刘。这个村本是广府人石滩麻车刘姓于明万年历间迁来此地开居,是广州的传统居民,但在咸丰二年(1852)发了一场洪水,村场全被洪水淹毁,于是,村民特请有兄弟关系而又有财力有威望的正果客家刘姓兄弟刘瑞堂来重建村场。咸丰三年建成之后,分一半给本地人居住,并以抽签方式决定所占方向和位置。结果本地刘抽到东厢,客家刘抽到西厢,本地刘客家刘还同在一个祠堂同祭一个祖宗牌位,双方和睦,共同居住,至今,本地刘与客家刘均按兄弟相称。

3、还有增城市中新镇五联行政村高车自然村本地赵与客家赵。全村600多人,客家人占三分之一。客家“炳先赵宗祠”坐东向西,另一分祠坐西向东;本地赵“登云赵宗祠”向北。据当地老人回忆,两祠建筑时间相同,约有300年历史。本地赵由中新荷佛岭迁来,客家赵由紫金迁来。相传本地赵十一世祖赵登云到紫金请风水先生(一说到广州考试),认识了客家堪舆师赵炳先,按族谱追溯到赵匡胤时代本是兄弟,炳先属二房,登云属三房。两人随即到高车建祠开居,本地赵客家赵数百年来也一直以兄弟相称。

三、客家人与本地广府人数百年来和睦相处,客家人的建筑有没受到广府人的影响?而客家人与广府人的风俗,也会互相渗透吗?

1、客家人的建筑当然有受广府人建筑影响的。我印象最深的一点是,锅耳封火山墙作边墙是广府建筑的特色,但在客家围龙屋也能见到这样的锅耳封火山墙建筑。比如说,旧刘村的瑞堂家塾的墙就用了锅耳封火山墙。

2、至于风俗上,客家人入增城后,入乡随俗,不少习俗也跟随广府人,因此,信仰习俗方面有许多相同相融之处。如信仰何仙姑、牛仔佛(正果佛爷)、洪圣王(南海广利洪圣王)等。岁时节日也基本相同,春节期间的“灯庆”(客家称“吊灯”)、烧炮头(也说抢炮头)、烧烟花等,客家人与广府人也是大致相同的,只是时间不尽相同,规模有大有小而已。另外,客家村落还有一种打醮消灾的活动。有的是客家人单独打醮,有的是客家人与广府村人联合一起打醮,有五年一醮期或十年一醮期。不过,现在这种打醮活动已经见不到了。

四、随着时代的变化,客家人还有什么传统习俗至今依然流传的?----至今依然流传的传统习俗,最典型的应该是舞春牛、唱客家山歌了。

1、舞春牛由土牛和农人表演,象征性地向人们展示春耕节令的到来,催劝农桑,是一种节令性的喜庆活动,内容包括有进出牛、鞭春牛、争春牛、买丅春牛、造春牛、送春牛、评春牛、绘春牛、贴春牛画等等,预示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丰衣足食、六畜兴旺等美好的意愿。宋后南迁的增城客家人,包括程乡客家语系的永和、中新、荔城、增江、正果客家人和长宁客家语系的派潭、小楼客家人,还保留了中原迎春舞春牛的习俗,演变到今天,从围绕春牛跳舞,到唱春牛调表演舞春牛。每年的舞春牛一般都在春节或开耕时节进行。

2、舞春牛在广州增城客家居住地区非常流行,一般在每年的春节或开耕时节进行,人们满怀深情地赞颂辛勤劳作、默默相伴的耕牛,扮春牛和鞭春牛的人跳起了春牛舞,并借助牛、牛耕、鞭牛、吃草等道具和情景,或互相逗乐,或抒发爱情,演员和观众同声欢呼,气氛浓烈融洽,表现了对未来生活的祈求、农家的欢乐、爱情的祝福。

3、据广东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系列丛书《广东民间故事全书·广州·增城卷》记载介绍:增城的舞春牛节目里,“春牛”一般由男演员扮舞,小可以如宠物般在手上舞,大可以象真牛由人穿戴躲入牛肚操舞。出场时,先说几句打诨搞笑的话,逗引发笑,调动气氛。如鞭牛对唱“手拿红鞭红彤彤,红过红包挂角中。你场春牛唱得好,不过牛背有只窿。”“春牛”答:“锣鼓一打闹镲镲,亚妹讲得也唔差。哎既牛仔纸扎介,背脊有窿正好拿。”

4、牛的动作简练,只是随着鞭牛人的唱颂或戏弄,摇头摆尾,作状接受称赞和打趣。鞭牛人的动作比较多,一边唱,一边拍春牛,每拍一回,都有唱调,一边做骑牛、赶牛、牵牛、鞭牛犁地、驶牛耕田等动作,有的手持犁耙等农具,有的徒手,但动作都要十分逼真,稍有破绽,围观的观众可唱歌发问:“牛眼人眼眼望望,犁田亚妹唔在行。丁丁圆圆团团转,样般中间唔开行?”表演者即接过话头,有问必答:“锣鼓打来闹洋洋,亚哥讲得也在行。耕田还要水来旺,留下中间做鱼塘。”

5、有意思的是,增城派潭、新塘永和圩的舞春牛,还一生一旦,表现地主女爱上了驶牛哥,情妹情哥情意长,边舞边唱,敲一阵锣鼓,对一回唱,作为一种山歌调演唱,以牛喻人,别有情调。

6、唱客家山歌,在广州近郊的客家群居村落一直非常流行。比如,天河区凤凰街和越秀区洪桥街一带,都成立了客家山歌协会,而且每月都组织斗山歌集会:每月12日,越秀公园四方炮台便形成了热热闹闹的客家“山歌墟”;每月的28号,凤凰街斗歌场银排岭最为热闹,挤满了唱山歌的街坊。客家山歌墟是广州客家人这一文化群落在情感、趣味和生活方式上相互认同的一种独特空间。据说,也有不少不会讲客家话的广州人或外省人,因为被动听的客家山歌所感染,也加入了客家山歌协会。我想,客家人与广府人,甚至与各外地人的互相融合,这也可以作为见证广州变迁的另一张面孔吧。

五、客家山歌墟

1、在二十世纪40年代,越秀山脚洪桥街一带陆续有广东兴宁的客家人到此开布厂或作坊,从事染织业的生产。私人老板雇用的工人多是来自家乡的客家人。当这些工人在此立足后,又陆续吸引了乡里乡亲前来投亲靠友,这里客家人群体不断壮大,成为这一带的主要居民。

2、广州市越秀区洪桥街文化站站长、广州市洪桥客家山歌协会会长侯焯对记者说:当时,洪桥这一代有两个很出名的染织厂,一个是三染厂,一个是八染厂。厂里的工人大部分都是客家人,工人们下班后,就经常相约到洪桥旁边越秀山四方炮台所在山丘,聊聊天,吹吹牛,唱唱山歌,既消遣,也可驱散疲劳,同时,聆听熟悉的乡音歌谣,也可一解他们的思乡之情。山丘高低不齐,后来,一些客家人还把这个山丘上的一些杂草割掉,整理出了一小块平地。于是,每晚上这块平地闲聊的人越来越多,而每晚唱山歌的歌声也越来越嘹亮。因为客家人常在越秀山四方炮台山丘上唱山歌,所以,此处便被市民称为了“客家山”。

3、不过,虽然每晚上客家山唱歌的人不少,但最多人上客家山唱歌的日子却是每月的12日。侯焯说,当时洪桥街以及其他周边工厂“出粮”(发工资)的日子,大概都是每月的12号。工人们在发工资的这天,便不约而同地来到客家山上相聚,心情喜悦,山歌唱得此起彼伏。久而久之,每月12日便形成了最多客家人聚集的日子,伴随着他们的就是那历久不衰的客家山歌。于是,每月12日,越秀公园四方炮台便形成了热热闹闹的客家“山歌墟”。后来因为扩建马路、征地等各方面原因,两个染织厂都没有了,很多客家人还搬到了别的地方去居住。虽然,昔日朝见口晚见面的同乡好友因为居住分散难得一聚,但客家人的乡情却紧紧相连。每月的12日,更成为了客家人聚会的重大节日,客家工友们出了粮,就会到越秀山聚会、唱歌,交流来自家乡的信息。现在,广州市内包括番禺、增城、花都等地的客家山歌“歌友”们都会慕名前来,在四方炮台山岗对唱山歌。场面非常壮观,经常有上千人参与。

六、客家山歌擂台赛

1、天河区的凤凰街是一个非常纯正的客家村落,居民和村民98%以上都是客家人。由于村民都是客家人,凤凰街的山歌也都成为了村民自发的原生态娱乐方式。

2、凤凰街的客家山歌已经有近三百年的历史,凡是村民比较集中的地点往往都有专门的“歌墟”活动场所,现在形成规模的就有“渔沙坦市场”、“柯木塱公园”、“银排岭公园”等固定的歌墟点。山歌墟一般在早晨7点左右开始,持续到中午1点左右。歌墟日分别在每月的8号、18号、28号举行。8号是在银排岭举行,18号在柯木塱公园举行,28号在渔沙坦市场举行。不单如此,现在还有很多中年人,每天早上或傍晚,分别在渔沙坦文化广场以及柯木塱火炉山公园北门放声高唱客家山歌。后来,由于在歌墟上唱唱山歌已经满足不了凤凰街坊对山歌的热情了,所以,从2005年到2010年,凤凰街每年在春节前后都要举办“客家山歌擂台赛”,擂台赛吸引了来自花都、箩岗、越秀、甚至是梅县、五华等地的山歌爱好者,场面非常热闹,比赛年年都打造出了凤凰本土的“歌王” 和“歌后”。

过年红包抠门的广东人,靠什么维系人情社交

1、树中秋:在广州,有“树中秋”的习俗,树亦作树,即将彩灯高挂起来。“树中秋”离不开扎灯笼,孩子们在大人们的帮助下,用竹纸或水果皮扎灯笼,最简单的是柚皮灯。

2、烧塔:在广东尤其是潮汕地区,中秋有烧塔祈福的民俗。它是稻谷节节饱满,家里红红火火,亲朋平平安安的象征。

3、舞火狗:在惠州龙门蓝田瑶族乡,每年中秋佳节都要举行“舞火狗”活动,以感谢狗对瑶族人的贡献。据说已有三百年历史了,相传瑶族峒主年幼丧母,他的父亲是用狗奶将他喂大的。所以每逢农历八月十五,村寨会举行舞火狗活动来感谢狗的养育之恩。

4、照月:古时在东莞流传“月老为媒”的说法,家中如有男未婚女未嫁,便会在中秋三更夜时,于月下焚香燃烛,乞求月老为其撮合。

5、舞火龙:在佛山南庄,流传了上百年的舞火龙习俗,寓意年年都好,身体健康,这一夜比过年还要热闹。村民将近百米的龙身,高高举起,金龙直欲腾云冲天。而后醒狮压阵,摇头晃脑、闪扑腾挪,栩栩如生,极具当地特色。出游时,炮竹和锣鼓为火龙开路,近百米的龙身被众人举起,翻腾起舞,场面热闹非凡。

北上广深,唯独广州人情味最浓,为何这么说?

今年春节,全国人民朋友圈都被《全国各省红包地图》狠狠刷屏,其中广东人均50-100元红包犹如一股清流引发全民讨论,被誉为红包排名全国最抠门省份。岂止红包,包括份子钱、满月喜酒、开业礼金,基本上民间都遵循这个约定成俗的习惯。

▲ 全国压岁钱地图,广东成清流

鲁迅先生曾评价:“面子是中国精神的纲领,只要抓住这个,就像过去的拔住了辫子一样,纲举目张,全身就都跟着走动了......”用红包撑面子,正演变为当下物质丰富的现代中国社会,攀比人情世故的民风礼节。

那么,本年度国人纷纷议论的最大悬念莫过于“过年红包抠门的广东人,靠什么维系人情社交?”。

追本溯源,让我们看看民间称作压岁钱的红包到底是什么来历?

百度结果:红包起源于汉代,用彩绳串钱给孩童随身佩戴的辟邪品。到了唐代,宫廷盛行春日散钱之风,相互朝拜。宋元之后正月初一取代立春叫做春节,春日散钱演变成给小孩压岁钱。民国开始,流行用红纸包裹铜元。在粤语地区,红包被民间广泛称为“利市”(取意头利是、利事、励事)。

▲ 古人压岁钱

沿袭千年的利市习惯

利市的说法,早在《易经》便有记载,带有本少利多的意思。元代《俗谚考》也有提及,为了吉兆,要向主家讨个利市的说法,利市亦有好运的意义。根据《易杂注》所载“营商利市,营达利事”,生意人派的叫利市,取其有利于做任何事情的意思,由于“事”“是”两字相通,很多人都把“利事”写成“利是”。

2018年春节前夕,《南方日报》形容广州是“千年不衰的全球唯一商都”。商人以财利市的理念在广州早已传承千年,以至于到今天在广州和传统商业繁荣的广府(历代广州府)粤语地区,过年新春风俗,民间盛行不论员工等级,无论年龄辈分,商家大小,熟人生人,保安保姆,逢人见面打交道或生意开门都习惯派“利市”,相互祝福“利利事事”,寓意大吉大利。

可见,务实的广府人过年拼的不是红包面子,而是民俗“利市”好运,“利市”不在金额,而在利市封数量,收到的红包数量越多,象征福气和吉兆越多。至今,在春节新年开市或上班第一天,广东依然流行大大方方跟人“逗利市”讨红包,是给对方送去财运祝福,提升人际关系的民间习俗。

▲ 广东人新年开工逗利市

传承千年的美食社交

易中天在他的《读城记》写道:广州是“市”。“市,买卖之所也。”广州人爱做生意,是古已有之的特性。光看分分钟影响全球行业交易的十三行、华林玉器街、中大布料市场、万菱玩具市场、站前路服装市场、三元里皮具城等成行成市的各种传统主题批发市场,即能理解“市”上的人,是怎样利市利事的。

▲ 广州长寿路玉器街

中国人的民以食为天,在广州的“市”生活有着最精彩的诠释。“食自己”(意:靠自己)、“搵食”(意:找食,谋生)、“炒更”(意:兼职)等常挂于齿的口头禅,都是实实在在“市人”生活交流的谋生动机。不难理解,市人洽谈生意或联络感情,通常习惯于饮食交流。

早市流行一盅两件为主的“早茶”,便是商人热衷于“倾数”(意:谈生意)、“倾偈”(意:聊天)的场所;晚上还有“夜茶”和“宵夜”。这种源于市井,兴盛于大排挡的食文化,养成广东人穿拖鞋、看报纸的惬意习惯,衣着是否名牌并不重要,最紧要的是“我当你自己人,我愿意展示随意的一面给你看”。

▲ 茶楼,是洽商与思想交流的重要场所

知乎有一篇高达六十多万浏量的热议文章《为什么说「食在广州」?......》:广东人低调、好吃、口味包容,善于学习并以食做交流。在广州,因食而聚是一大民间特色,以食会友,以食洽商,以食而游,以食“吹水”(意:吹牛)是十分重要的“节目”(意:组局)。

食之地位,重要到但凡涉及装逼面子的支出,广东人都显得“抠门”,唯有“食过返寻味”(意:耐人回味的美食)的体验才值得炫耀。因为,广东人心里很清楚“羊毛出在羊身上”,攀比的红包人情迟早要还,不如务实地派利是(意:红包)图个吉利。

▲ BBC《发现中国:美食之旅》讲广东饮食文化

对广东人来说, 结伴美食才是人际社交的头号打开方式,各种餐厅食肆,随处可见“开茶位”,和行“叩手茶礼”的民风(主方倒茶时,客方用食指和中指轻叩桌面致谢。是乾隆时期流传至今的广东茶礼:以手指代叩头致谢,以示敬意),还有“饮茶”(意:喝茶)、“劈酒”(意:PK酒量),以食“叹世界”(意:享受人生)链接人际温度。

▲ 乾隆时期盛行至今的广东叩手茶礼

在广州,各种名义的朋友组局、家族相聚名目繁多,不论哪个时段、任何年龄性别的食聚,无不是在聊天中品味美食,在聚会中碰撞思想情感。

▲ 广州人日常的主要节目就是食聚

食在广州的人生见识

根据广州社科院等机构发布的《广州商贸业发展报告》,2015年广州餐饮住宿破千亿元,人均每周有2-3次高频率低支出的出外餐饮消费。没错,日常食聚、周末等节假日都是广州人食旅的必选时机,境外高档米其林星级名店,身边街头小吃,美食攻略是万万不能错过的,否则何来最新最炫的吃喝资讯与人生见识?

▲ 白天鹅周末茶市排队盛况

广东人自诩“吃货大省”并非浪得虚名。来自中国饭店协会《2017年中国餐饮业年度经营分析报告》,广东餐饮收入3496.59亿元,常年稳居全国第一。如果你想跟广东人交朋友或往来商业,不妨以食为名入乡随俗,便能快速获得他们的好感。

▲ 中国饭店协会《2017年中国餐饮业年度经营分析报告》

食在广州,绝非温饱行为,而是生生不息的时尚见识方式。我们不介意错过最新的名牌款式,但绝不可以放过未曾体验的美食方式,与其攀比红包,不如一起开心食叹几餐更实际。

- 岭南说 -

利市,跟面子攀比无关,跟吉兆利市有关。一向被视为华夏正统的中原文化,最纯粹的红包国之民风在不断的民族融合和战争中渐渐失去自我,却在“市风不变”的岭南得以保存。

广府地区过年广散利市,不仅是沿袭千年的中国传统习俗,也是笼络人心的一种情商社交。广府人的食,跟美食有关,跟“搵食”有关,跟洽商、维系人情社交更是息息相关。

全国百强广府餐饮企业,除了开遍全国的快餐连锁第一品牌真功夫,广州本地知名度高的广州酒家、东江、炳胜等企业尚未插旗全国。面对如此巨大的粤菜消费空间,未来广府人如何将地道的粤菜文化精髓弘扬全国?是一个发人深省的商业挑战。

因为广州有着足够的文化底蕴,并且近代也是以发展商业文化为基础,因此这里的商业气息非常浓重,广州老城区依然保留着一种生活的市井气,所以说广州不仅仅是一座非常繁华的大都市,同时也是一座具有生活气息的老牌商业城市,这方面是和其他一线城市不一样的,虽然北京和上海也有着一定的底蕴,但是上海毕竟竞争压力太大了,所以生活在上海的人非常的累,并且上海也比较排外,而北京主要是讲究政治的地方,对权力非常看得重,能在北京混好也是非常不容易的,深圳没有什么文化底蕴,所以人情味更少了,完全就是一个外来工作的城市。

大家都知道,我国最繁华的城市主要有四座城市分别就是北上广深,这四座城市也被誉为是老牌一线城市,像北京和上海是这两座城市里面最强的,因为分别是我国的政治中心和经济贸易中心,而广州和深圳这两座城市都在广东,可以说广东孕育了两座一线城市,深圳是一座现代化的发达城市,而广州则是老牌贸易商业城市,这两座广东的城市也是仅次于京沪的存在,而不少网友调侃说,这四座一线城市里面虽然生活压力都很大,但是广州比北上深,还是不一样的,广州依然很有生活气息,并且具有人情味,这句话说的并没有错。

因为像北京和上海虽然也有着文化底蕴,但是北京毕竟是政治权力的中心,这里的人比较注重你的地位高不高,你的身份怎么样,所以在北京混的好是非常不容易的,除非你有人脉,才能在北京受人尊重,而上海,虽然上海被誉为是海纳百川的城市,但是真正来到这里生活的人会觉得上海的生活节奏相当的快,压力也是很大的,因为上海的物价高,房价贵,可能有些人工作一辈子也买不起一座房子,哪怕买上了房子,这里的房子也是相当的狭小,就如同香港人住的鸽子笼一样。

而深圳和广州这两座南方的城市,虽然都地处广东,气候文化也差不多,但是深圳没有足够的底蕴,它是一座外来人口组成的新城市,所以大家互相不认识,也没有所谓的人情味,大家都来这里打工生存,所以深圳给人一种朝气蓬勃的感觉,无论是路面还是建筑都是相当的新颖,环境也是非常不错的,但是总感觉缺了点什么,而广州就不一样,广州已经繁华了上千年,很早以前这里就已经是贸易商业中心,所以广州的老城区无处不洋溢着一种市井生活气息,而广州同样也有着珠江新城这样的CBD存在,广州也是广府文化的发祥地,底蕴比起北京也是不逊色的,更别说和上海深圳比。

本文来自作者[麟艺]投稿,不代表葡萄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zputao.com/pu/3700.html

(19)
麟艺的头像麟艺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麟艺的头像
    麟艺 2025年10月12日

    我是葡萄号的签约作者“麟艺”

  • 麟艺
    麟艺 2025年10月12日

    本文概览:目前广州地区的客家人数有户籍在册的不少于200万。一部分分布在广州周边的增城区、花都区、从化区,尤以增城、花都更为集中。增城的客家人最多,大概有40多万,花都大概有30多万。另...

  • 麟艺
    用户101209 2025年10月12日

    文章不错《广东广州的客家文化》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葡萄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