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开发的主要要素

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开发的主要要素详解如下:

1、目标明确:研学旅行的课程设计首先要明确教育目标,这是整个课程设计的基础。教育目标应与学生的学习需求、生活实际和社会发展相结合,体现研学旅行的特色和价值。

2、内容丰富:研学旅行的课程设计应注重内容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既要有知识性的学习,也要有实践性的体验。内容可以涵盖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等多个领域,让学生在游历中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3、方法灵活:研学旅行的课程设计应注重方法的灵活性,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需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如讲解、观察、实践、讨论等,使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4、组织有序:研学旅行的课程设计应注重组织的有序性,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这需要提前做好行程规划,明确活动的时间、地点、人员等,同时要做好安全保障,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

旅行的意义

1、开拓视野。旅行可以让人们走出熟悉的环境,去探索不同的文化、历史和地理景观。通过与不同背景的人交流,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增加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2、放松身心。旅行可以让人们暂时远离日常的压力和烦恼,享受大自然的美丽和宁静。在旅途中可以进行各种活动,如徒步旅行、游泳、潜水等,这些活动有助于释放压力,提高身体素质。

3、增进人际关系。旅行可以让人们结交新朋友,加强旧友之间的联系。在旅途中需要相互协作和照顾,这有助于建立深厚的友谊和信任关系。

4、丰富人生经历。旅行可以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充满乐趣和刺激。每一次旅行都是一次独特的经历,可以让人们感受到生命的无限可能和美好。

谈谈你对研学旅行的看法

据报道,日前,四川省多部门联合发文,将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正式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

对此专家表示,研学旅行时间,一般安排在小学四到六年级、初中一到二年级、高中一到二年级,尽量错开旅游高峰期。学校根据学段特点和地域特色,逐步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

研学旅行主要趋势是不同学科的课程融合,需要旅游行业和教育行业共同商讨、研究制定研学旅行的课程标准。谨防研学旅行中不懂教育规律简单化的伪课程。同时,研学旅行导师培训需要具备综合素养。

而且刚刚开始起步的研学旅行让很多旅行社嗅到了商机,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在研学旅行既没有行业标准,也没有国家认可的研学旅行导师的情况下,研学旅行将会混乱很长一段时间。

希望相关的标准可以早日出台!

研学旅行中,如何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养成良好的习惯

国家旅游局发布的《研学旅行服务规范》中对研学旅行的定义为:研学旅行是以中小学生为主体对象,以集体旅行生活为载体,以提升学生素质为教学目的,依托旅游吸引物等社会资源,进行体验式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教育旅游活动。教育部等11部委2016年发布的文件《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及2017年印发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旨在通过研学旅行、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形式重点推动体验教育,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便于操作、富有实效的具体行为体验活动,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创造能力、劳动观念和集体协作精神,让学生用心去体验,用心去感悟,使教育目标内化为品质,外显为行为。

研学旅行是在近些年素质教育的呼声中才逐渐兴起并大热的一种教育形式,提倡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接触自然是没错的,可对研学旅行来说,“游”更重要还是“学”更重要?应该由什么样的机构来主导?研学导师的素质和水平是否达标?应该怎样评价其教育价值?是现在正在迅速发展的研学旅行行业所暴露出的一些问题。

在我看来,研学旅行,无论是由旅行社主导、学校主导还是校外教育机构主导,其本质都是一种教育方式,最终应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应属于教育行业而非旅游行业,与一般的学生集体出游活动相比,研学旅行更注重“学”,在体验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相互协作中学习,要实现一定的教育价值,要有教学目标的课前设定的课后评估。而研学导师也与一般意义上的导游不同,要具有热忱的教育情怀,要掌握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学习的技巧,要懂得带领学生外出活动时的安全保障方法等。

现在大部分的所谓的研学旅行业务都是由旅行社主导的,因为具有旅游相关的服务资源优势,带学生完成一趟旅行很容易实现,却出现了大量只“游”不“学”的旅行,作为学生,参与这种新鲜的和同学们一起玩的集体活动,当然一定会很开心,而作为老师和家长,就要考虑更多了,学生在这趟旅行中到底学到了什么,收获了什么,安全是否有保障等。研学旅行规范化一定不是旅游行业一个行业就能解决的问题,为什么教育部要联合11部委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说明研学旅行应由教育部主导,也离不开其他各政府部门的支持与配合。例如研学旅行教育价值的实现,就不是只依靠旅行社自己的线路设计或通过景点的讲解员介绍就能够完成的,一定需要融入先进教育思想和教育技术,这就需要教育专家的参与甚至主导。

例如北京博大未名乐航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就是这样一家注重教育价值并且拥有雄厚教育资源的研学旅行教育机构,公司由北京大学控股,依托北京大学的教育资源,成立了素质教育研究院、课程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培训学院等专业学术机构,由资深的教育专家团队进行研学旅行课程研发,形成了完善的课程体系,将研学旅行的教育价值凸显出来,并且注重研学旅行课程执行过程中的师德与安全,具有执行经验丰富的高标准师资团队,让参与研学旅行的学生研有所思,学有所获,旅有所感,行有所成。

研学旅行是体验教育的一个重要分支,根据体验教育的理论,教育过程包括四个层次的基本范畴:传授知识、训练能力、修炼态度、养成习惯,其中习惯的养成是最难实现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层次,那么,研学旅行课程中,应该怎样对学生习惯的养成进行正确有效的引导呢?

1、生活习惯。研学旅行意味着走出校门,接触社会、接触自然,与同学们一起过集体生活,是养成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契机。例如,在参观博物馆等公众场合时,可以提示学生保持安静、不要乱跑,不要影响他人;在自然环境中野餐或活动时,可以提示学生注意收起垃圾、保护环境;在课程环节设计中,也可以适当融入环保、节约等元素。

2、学习习惯。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校外教育方式,其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引导是可以对校内教育起到帮助作用的。例如,课前可以通过提问等方式引起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好奇心和兴趣,然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己去探究课程重点难点,可以通过查找资料、实地调研、实际操作等方式,在完成之后导师应组织进行分析、总结、讨论,让学生始终带着明确的学习目标进行自主学习,并明确每个阶段的学习收获。

3、思维习惯。研学旅行课程也可以是一个探究式学习的过程,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起到重要作用。针对某一教学目标,导师应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到总结讨论的一个完整的过程。在学生遇到问题或困难时,研学导师不是直接告诉答案,而是告诉他们获得答案的方法和途径,鼓励他们去寻找解决的办法,学会分析,学会思考,学会解决一个问题的逻辑思维。

4、道德习惯。研学旅行是可以让学生接触并融入社会的一种教育方式,面对形形色色的人,道德习惯的养成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例如,通过赠送感恩卡或小礼物等形式引导学生懂得对提供帮助的人、对父母、对老师表示感恩,通过分组合作的形式引导学生互帮互助、团结协作、珍惜友谊,在日常的活动过程中时刻引导学生去做到信守承诺、认真负责、文明礼貌、爱国守法等方面。

总之,习惯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渗透在研学旅行课程的各个环节,需要研学导师既要根据教育理论有针对性地预先设计引导方法,又要根据实际情况即时调整引导方法,更要言传身教,让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

本文来自作者[友卉]投稿,不代表葡萄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zputao.com/pu/2805.html

(13)
友卉的头像友卉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友卉的头像
    友卉 2025年10月09日

    我是葡萄号的签约作者“友卉”

  • 友卉
    友卉 2025年10月09日

    本文概览: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开发的主要要素详解如下:1、目标明确:研学旅行的课程设计首先要明确教育目标,这是整个课程设计的基础。教育目标应与学生的学习需求、生活实际和社会发展相结合,体现研...

  • 友卉
    用户100912 2025年10月09日

    文章不错《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开发的主要要素》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葡萄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