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谢娜的一条微博,看得人莫名心疼。
“带宝宝们上车的时候,手指被车门狠狠的夹了一下,痛得我想大喊一声大哭一下。突然忍住了,一瞬间想不能吓着她们,我要做她们眼中坚强阳光可爱的妈妈。于是我微笑着流下两行疼痛的眼泪,哇,真的真的好痛啊,这感觉好酸爽啊!”
风格依旧很娜式,大大咧咧,轻松吐槽。可照片里,那被夹得又红又肿的手指,分明显示着伤势不轻。十指连心,这该是有多疼,我完全可以感同身受。
明明如此痛苦,却被谢娜强忍了下来。云淡风轻、波澜不惊的背后,其实蕴藏着深深的爱意——为了孩子,她心甘情愿想要做那个“坚强阳光可爱”的妈妈。
忽然就想到了一句话——女子本弱,为母则刚。
2
其实,这已经不是谢娜第一次在当妈之后如此勇敢了。
曾经的工作狂人,却在孕期甘愿放弃一切社交,不再出门,远离手机,戒掉 美食 ,“每天就是循环的织围脖、做手工、听音乐、吃孕餐、睡觉觉”。
曾经的娇柔女生,却挺过了剖腹产后按压宫底的剧痛,甚至在产后坚持练习拳击,只为给宝贝女儿提供最强有力的拥抱,让她们不再受丝毫的伤害。
对谢娜来说,再多的明星光环,在褪去铅华之后只是一个母亲,但那也成为她最重要的身份。
那些义无反顾的勇气与决心背后,支撑她的就是母爱的力量。而这一切,也注定是世间千万妈妈们共同的选择。
一起长大的闺蜜是个非常胆小的人,怕过很多东西:怕黑,怕蟑螂,怕一个人出门……
从小到大,我看过她无数次哭鼻子。我们总是开玩笑似的断言,闺蜜这辈子都胆大不起来。
可就是这么一个姑娘,自从升级当妈之后却仿佛是变了一个人。
分娩时,她经历最折腾的顺转剖,咬牙挺了过来;孩子生病时,她在医院和家庭之间奔波,独当一面;为了陪玩,她克服恐惧心理和孩子一块儿观察毛毛虫,尽管头皮发麻却始终坚持……
只要是孩子的事,她都勇往直前,再也没有什么害怕能阻挡她。
当妈是每个女人的分水岭,从此之后,她们蜕变、成长,为自己穿上了盔甲。
她们不断变得强大。只为那个心尖上的小小人儿,在所不惜,甘之如饴。
3
**《奇迹男孩》讲述的是因病毁容的男孩奥吉如何逆袭自己的人生,活出精彩自我的故事。
影片中,对奥吉影响最大的一个人就是他妈妈。面对这个先天患病、因为多次手术治疗导致整个面目畸形、被医生断定活不过三个月的儿子,这个悲痛欲绝的母亲却做出了一个决定。
她放弃了唾手可得的硕士学位,牺牲了自己的职业梦想,陪着儿子做了一次又一次手术,坚持在家教他知识。
当奥吉在入学后遭受同学的歧视时,又是她无条件的鼓励与接纳,陪伴儿子逐渐走出困境、恢复自信。
是母爱,成就了奥吉快乐的成长。而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
男孩丁丁出生就被诊断为重度脑瘫。他1岁不会捏握不会坐,2岁才会站立,3岁才能扶着墙往前走,6岁才会跳。
曾经被医生预言“非瘫即傻”,建议家长放弃,但丁丁的母亲邹翃燕却选择将他留下,哪怕为此与丈夫有了矛盾,并最终成为了单亲妈妈。
她说:“我必须坚持。这个世界如果连我都放弃,他就没有活路了。”
近30年含辛茹苦的拉扯,邹翃燕的付出比常人多出数倍。但她的心血没有白费,丁丁以高分考入北大;之后更是拿到了哈佛大学法律硕士学位。
曾经别人眼中的“傻瓜”,如今已成为大家一致的榜样。而这其中,母亲功不可没。
母爱的能量是如此巨大,可以穿越生死,扭转乾坤,创造世间一切奇迹。
4
曾经看过一则泰国公益广告。
小男孩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从小就是医院的常客。他的妈妈为了更好地照顾他,辞去工作,每天都辛劳地奔波着。
生活中的困苦与艰辛未曾压倒这位母亲,她坚强而隐忍,在儿子面前始终微笑着。然而,面对孩子的忽然晕倒,她的情绪还是崩溃了。
她在医院嚎啕大哭,所有的无助、焦急和悲伤,都在眼泪中释放,让人看得不由心酸。
妈妈很强大,她们肩负起所有生活的重担,无怨无悔;但妈妈又很脆弱,孩子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她们的神经,以及所有的喜怒哀乐。
梁咏琪曾在采访时透露,自从有了女儿,自己就特别怕死。她对自己最大的要求就是活得久些,甚至为此还与老公一起研究长命大法。
她动情地表示:“我想看着我的女儿长大,我想争取多一点在世界上的日子,可以跟她多相处。”
每一位妈妈,都患得患失,这是爱的软肋,是此生不再只为自己而活的念想。
从今以后,有了羁绊,更有了牵挂。
5
前几天和几个妈妈聊 育儿 ,好友莉说了一句话:“当妈以后,感觉自己不敢哭,不敢发泄,也不敢做自己。”深以为然。
曾几何时,妈妈被寄予了太多的希冀与期待。正如韩剧《请回答1988》里的那句台词:“神不能无所不在,所以创造了妈妈。”
可是,妈妈不是神,不是超人。她们也会撑不住,也会有负能量,也需要一个肩膀来依靠。
她们无须如此隐忍,独自吞下所有喜怒哀乐;她们不必故作坚强,把所有压力都自己扛。
综艺节目《**姐的花店》中,小S落泪了,因为那句“你一点都不爱自己”的评价,直接戳痛了她。
“我就是个妈妈,我就是个中年妇女。”她的哭泣让人感怀,我却也为她能够彻底释放而感到欣慰。
那一刻,她不再是被各种人设所约束着的克制压抑的“小S”,而是有血有肉真正做回自己的“徐熙娣”。
对每个妈妈来说,其实都一样。我们可以宣泄,可以示弱,可以不那么逞强。
作家秋微曾说:“对生命而言,接纳才是最好的温柔。”
全然接受自己的一切不完美,才能获得更好的状态,遇见更“完美”的自己。
6
纪伯伦曾说: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
妈妈是爱,是暖,是每个孩子守护的光。
惟愿这个世间最伟大的人,不再有痛苦,不再有哀伤,被岁月好好善待,永远安好如常。
有一次,去按摩的路上遇到大雪,我骑自行车带着儿子不小心滑进了水坑里。我把他扶起来,自行车倒了,把自行车扶起来,他又倒了。等把他抱上自行车,走到医院,已经成了泥人。
2015年7月,邹翃燕参加儿子的研究生毕业典礼。
邹翃燕埋藏了29年的秘密被揭开了。
母亲节后一天,她将脑瘫儿子送进哈佛的故事,登上了微博热门话题。
29年前,儿子丁丁(第二个丁读zhēng,记者注)因出生时宫内窒息,被医生判了死刑——“不是傻就是瘫,建议放弃”。母性本能驱使邹翃燕做出选择。她决定赌一把。“我只要他能活着”。
这二十多年,丁丁的身体缓慢恢复,从外貌上已经和正常人没有区别。十年前,他考上了北大,再过几个月,他将从哈佛毕业。
5月16日上午,这位54岁的母亲说起29年前的生死抉择、独自一人带孩子的艰辛,以及生活给予她的重击时,语速轻快,云淡风轻。说到儿子一点点的改变时,不时笑出声。
作为单亲妈妈,她没法去跟别人诉说这其中的痛苦。“说了又能怎样呢?别人安慰你几句,陪你掉几滴眼泪,有什么效果呢?路还是得你自己走,日子还是得你自己过,我不是那种希望被人同情的人。”
她也不觉得自己有多伟大。“我只是运气不好,但我接纳了,做了我该做的和能做的。”
丁丁7个月大时和母亲在一起。
我是妈妈,我不能放弃他
1988年,我25岁,是武汉幼儿师范学校(现武汉城市职业学院)的一名老师。那一年,我做了母亲。
江城夏季炎热,7月份,我被送到荆州的婆婆家待产。
7月18日上午6时,我被送进荆州市下属的一家县级医院。那时正是医院早上交接班时间,我在产床上躺了两个小时,等医生接班,孩子已经出现宫内窒息的症状。9点30分,孩子出生。7斤6两。
因出生时出现过窒息的情况,孩子一生下来就被送到市区医院抢救。
在病床上,我很着急。四天后,第一眼看到孩子。他身上没洗干净,皱巴巴的,护士给他打针,由于血管太细,半个多小时扎不进针,护士豆大的汗珠滴在他脸上,什么反应都没有,眉头都不皱一下。旁边的小孩觉得疼,会哭,他不会。
医生说,孩子宫内窒息,曾气管插管给氧抢救,出生次日有抽搐的情况,可能是重度脑瘫,颅内有出血,但现在孩子太小,做不了CT,无法确认血块有多大。接着,她分析,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血块压迫大脑,影响认知,会痴呆;一种是压迫小脑,影响运动神经,会瘫痪。简单来说,这个孩子,要么傻要么瘫。医生下达病危通知时说,你们还年轻,以后还能生健康的宝宝。这一个,建议放弃。拔掉输氧管,几分钟就结束了。
我当时有种五雷轰顶的感觉,好像不是踏踏实实站在地上,是飘起来的,在空中浮着。医生后来说了很多,但我感觉她的声音越来越远。
在医院的走廊里,我放声痛哭。我觉得不公平,我明明这么努力,为什么厄运会降临在我头上。我是做了那么充分的准备在等待这个生命啊。
那十个月,我对着《孕期指南》的食谱吃东西,我以前从不吃猪肝,但书上说猪肝和动物肝脏对孩子视力形成有帮助,我就吃,吃了吐,吐了继续吃。我改掉了以前晚睡晚起的习惯,早上起来给他读诗,晚上睡前给他放胎教音乐,就希望他能有个好的生长环境。
那时候,我最喜欢日本女作家黑柳彻子的自传体小说《窗边的小豆豆》。我常常摸着自己的肚子和他说话:你以后是不是会像小豆豆一样可爱?你会不会比他更乖一点?不管你是男孩女孩,小名就叫“豆豆”了。
这十个月,我们虽然没有见面,但我和他有过那么多交流。我是妈妈,我不能放弃他。
医生再次征求意见时,我说我不想放弃,我只要他能活着。
我记得,当时病房里有两个特危孩子。有一天早上,我醒来时发现,隔壁床的孩子不见了,夫妻俩也不见了。医生说,他们放弃了。
我看着自己的孩子,不哭也不闹,突然想起了《诗经》里的“伐木丁丁,鸟鸣嘤嘤”。树木倒下也能发出一些声响,要是我的孩子也能给世界留下一点声音和动静就好了。我给他取名“丁丁”。
开始我是假装坚强,装久了,就变成真的了
十几天后,我们出院。回到家里,我才感觉到害怕。躺在身边的儿子,头都抬不起来,直流口水,我就睁眼看着,发呆。脑子里好像想了很多东西,又好像什么都没有想——他要是真傻,怎么办?
孩子半岁时,我带他去医院看智力专科。他从小吃药比吃饭还多。但一直无法确定智力是否存在问题。但他三个月大时,我给他看彩色气球,从他眼珠子的转动来看,他好像是可以分辨颜色的。我很兴奋,那会儿就觉得,他至少是不傻的。
他八个月大时,医生确定,这个孩子智力没问题。但当年的宫内窒息还是给他留下了后遗症。医生的诊断是,智力正常,但左轻偏瘫,左脚活动不灵,走路不协调,有运动障碍。
别的小孩两岁就能走,他不行,只能扶着摸索,抓力和握力都很差,3岁才学会走路。我一边在家里帮他训练,一边带他去医院做康复按摩。
丁丁三岁时学会走路。
对他来说,写字和用筷子都是非常痛苦的经历。别的小孩轻而易举完成的事情,他要花费几倍于别人的时间。为了训练他的握力,我和他比赛撕纸,用了一年,他才能撕出花样。他握不住笔和筷子,我就和他比赛递东西,直到他能拿稳重物,又是一年。
我每周要带他去做三次全身按摩。每次一小时,晚上七八点过去,六七个人围着他,按手、按头,按脖子,最后一个步骤是揪起背上的皮,一点一点碾。很疼,其他小孩哭,家长跟着哭,家长一哭,孩子哭得更凄厉。
最开始,丁丁也哭。我跟他说,你哭了就不疼了吗?如果哭了不疼,那你使劲哭,我也帮你哭。如果不是这样,咱们就不哭了。
后来我就看着他在病床上,咬着牙不哭,吸鼻子,哼哼。我心里很难过,知道他疼,但还要跟他开玩笑说,背上卷皮都卷出一朵花来啦。
有一次,去按摩的路上遇到大雪,我骑自行车带着他不小心滑进了水坑里。我把他扶起来,自行车倒了,把自行车扶起来,他又倒了。等把他抱上自行车,走到医院,已经成了泥人。
孩子10岁那年,我和丈夫离婚,但从儿子上幼儿园,我们就在谈离婚。分歧在当年决定要不要抢救儿子时就有了,他主张放弃,我不同意。后来他跟我说,以后孩子你养。我当时就赌气一样说,我养就我养。
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太苦,又没有精神支撑。我会问自己,值得吗,犯得着吗。有一回,他半夜起来上厕所,卧室门反锁了,我从7楼阳台翻进他卧室,把门打开。十几分钟里,整个人是瘫软在地上的,要是我从楼上摔下去怎么办呢?那时候就想,如果我撑不下去,就带他一起走,没有我,他怎么活。
有一回,我晒洗枕套,发现白布里面有褐色斑点。儿子问我这是什么。后来想想,可能是泪痕,做梦时无意识哭,留下来的。有时候真得太焦虑了。
我没法去跟别人诉说这种痛苦。说了又能怎样呢?别人安慰你几句,陪你掉几滴眼泪,有什么效果呢?路还是得你自己走,日子还是得你自己过,我不是那种希望被人同情的人。靠同情没法过日子,还不如不哭。
其实开始我是假装坚强,因为我儿子需要我,我不坚强,儿子怎么办。装久了,就变成真的了。儿子这件事,我真的在乎,真的难受,但我假装不在乎,不难受。摆在面前的坎,等我闯过一次、两次,回头再看,我发现,我还挺能干的。
丁丁和母亲邹翃燕。
你怎么证明自己不是个苕?
我自学了家庭按摩。他放学回家,我就帮他按摩。
他在一点点恢复。上小学时,学校离我们家步行十来分钟,他走起路来,左腿还是没劲,耷拉着,比正常人慢。一个绿灯的时间,他过不了马路,红灯亮了,他站在斑马线上,朝来往的车辆示意,车都会停下来。
小学时,每次考试,因为他写字慢,我得跟老师申请给他延时。四年级以后,他的速度也逐渐跟上了。我们有个策略,做过的部分要保持正确率,这样的话,即使答不完题,也能有很好的分数。
邹翃燕近照。
我最担心的是身体原因会让他产生自卑心理。他小时候,我给家里买了很多玩具,吸引大院里的小孩儿到家里来和他一起玩,毕竟他不能和其他孩子一样去跑去闹,医生说,如果发生冲撞,再伤到头,就前功尽弃了。
我用让他复述《天气预报》和《新闻联播》的方式去训练他的记忆力和思维能力。小学低年级时,他喜欢跟大人们讲新闻里看到的东西,讲苏联解体。大人们都表扬他。这无形中增强了他的自信。
初一时,我试着让他去参加军训,融入集体。但提前也给老师打了招呼,如果他做不到,希望教官不要批评他。向左转,他慢半拍;抬腿、正步走,他也不行。教官从没批评他。别的孩子有意见了。教官就说,人家是脑瘫儿。后来同学们编顺口溜骂他,“丁丁是个苕(武汉方言“傻”的意思,记者注)”。
他给我打电话说不想上学了。我当时正在贵州学习,坐了30个小时火车赶到学校。课间10分钟,我走到讲台上,跟孩子们说了丁丁的情况,还跟他们说,如果上天不眷顾你,让你身患疾病,你已经很痛苦了,还遭到辱骂,你不难受吗?我声音是有些哽咽的,孩子们可能被这样的场面震住了。全班寂静无声。
出门我就跟儿子说,你怎么证明自己不是个苕?退学能证明吗?不行,你只能靠优异的成绩来证明自己。
后来,他的成绩一直都在年级上游。
我年轻时的心愿就是读北大,只是后来上了湖北大学中文系。他刚懂事时,我跟他说,北大是我非常想去的地方,你要帮妈妈完成心愿。他说,你放心吧。后来,他真的以660分考上了北大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2015年7月,邹翃燕在儿子的毕业典礼上。
接到通知书时,是个傍晚。我看到那张白底红字、写着“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眼泪真的要掉下来了。他倒是挺冷静的,一直在担心到北大去学习跟不上了怎么办。
本科毕业后,他又被保送到北大国际法学院。这次换专业也和他的身体有关系。尽管他现在看起来和正常人没什么差别,但很多精细化的工作还是没法完成。比如,他无法控制手指的力度,往试管里滴试剂,有时候多了,有时候又少了。别人一天能做两场实验,他可能一天都待在实验室里,也做不完一个。
哈佛是他毕业、工作以后申请的。他原本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做法务,但感觉职位太过边缘,想继续读书,就申请了哈佛大学法学院的LLM(相当于国内的法学硕士,记者注)。其实只有一年的课程。去年夏天去的,今年夏天就要毕业了。
原来这样的家庭有这么多
儿子的事可能是我这辈子最大的坎了,我已经跨过去了,其他的困难,对我来说已经云淡风轻。明年我也将送走我的最后一届学生,享受退休生活。
有人说我给了儿子两次生命。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没错的,当年要是我签字,他就没有命了。他自己也说,我是他的精神导师,亦师亦友。
丁丁20岁时的照片。
有人问我,如果儿子没有考上北大、没有进哈佛,只是平庸之辈,我后不后悔当年的选择和付出。我真的不后悔,我的初心就是我的孩子健康快乐,能有所作为更好,从没想过一定要他上北大。
丁丁考上北大以后,身边陆续有同事、朋友知道了他的状况,介绍了一些有脑瘫儿的家庭给我。我才发现,原来这样的家庭有这么多。以前我只顾自己,觉得自己是个案。那时候才发现,原来大家都找不到方向,迷茫,甚至很沮丧、痛苦、失望。
我跟儿子商量,能不能把我们的故事告诉大家,给同样境遇的孩子和家长一些鼓励,让他们有信心走下去。治疗总比不治疗要好,多一些坚持,少一些放弃,这些孩子或许都能成为可以自立的人。
我儿子同意了。我们的故事被更多人知道。
很多家长来加我微信、QQ,有语言发育不好的,脑积水的,都来问我,他们应该怎么办。我给不了他们切实的帮助,真的,我不是医生,怎么治疗,我也不懂,只能跟他们说,到医院去,坚持治疗,自己可以主动学习一些按摩方法,这才是积极的态度。
作为母亲,我也理解他们。他们可能也没想从我这里得到专业帮助,只是需要一些精神上的支持吧。
现在医学水平比二十多年前高很多了。我不能说坚持一定会有奇迹发生,但坚持总比放弃好。放弃治疗就是放弃了希望,放弃了孩子的未来。
我总会想到当年曾和丁丁一起做按摩的一个小男孩,因为太疼,那个小孩坚持了一个月,没有再去了。后来碰到他家长,说他只能待在家里,行动依旧不便。
本文来自作者[冷安]投稿,不代表葡萄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zputao.com/pu/1088.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葡萄号的签约作者“冷安”
本文概览:1 最近,谢娜的一条微博,看得人莫名心疼。 “带宝宝们上车的时候,手指被车门狠狠的夹了一下,痛得我想大喊一声大哭一下。突然忍住了,一瞬间想不能吓着她们,我要做...
文章不错《邹翃燕照片》内容很有帮助